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节,也是中国儿童阅读日,一代代儿童泛舟书海长大成人,儿童阅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年伊始,中宣部明确“推出一批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少儿读物”为2021年主题出版五方面选题重点之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儿童读物成为各界代表委员密切关注的领域,“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让孩子好读书、读好书,儿童阅读成为全社会共同守护的净土。
怎么读——亲子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少儿读书时。周末,走进首都图书馆少儿阅览室,有爸爸为儿子解读英雄的故事,妈妈陪女儿探索宇宙的奥妙,奶奶通过绘本童书教孙子识字……窗外山河无恙,室内盈盈书香,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国龙认为,亲子阅读体现了现代家长的育儿理念,“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是对孩子成长最有效的陪伴。但是表面上的岁月静好,也可能隐藏着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心态。”
张国龙称赞现在是“阅读的黄金时代”,为下一代的成长学习、图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阅读的良好习惯需要从小培养、长期养成,有些家长一听说‘阅读要从娃娃抓起’,可能会误解为‘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落下一本书’,那么他可能已经输掉了阅读的含金量。”人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阅读的质量有高下之分,但好的阅读者从不急于求成。“我们学习奥数、英语可以在短期内实现速成,语文成绩不在于一朝一夕,文学修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习惯持之以恒受益终生,功利性的阅读对形成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思想没有任何帮助。”张国龙强调,阅读没有“弯道超车”的捷径,如果家长把亲子阅读视为精英教育的“温柔攻势”,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失去阅读的乐趣和体验。
著名主持人苏扬,是6岁双胞胎男孩的爸爸。他跟记者分享了亲子阅读的感受。在孩子大约1岁的时候,苏扬就为他们购置了4个书架。孩子幼儿园毕业时,书架已经塞满了各种儿童读物。值得一提的是,在苏扬家中,孩子的书房也是他们的儿童乐园,他从不把玩具和书本刻意分开,一边拼乐高,一边念童谣,是苏家父子相处的常态。电视镜头前和电台直播间大气沉稳的“金话筒”主持人,陪儿子一起读书的时候则总是随意坐在积木堆里,或者闲适地靠在床沿、墙边,两个孩子就更加尽情释放天性,躺在床上、趴在阳台、抱着玩具,甚至四仰八叉的样子,都是他们在家读书的日常打开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阅读,我就算工作再忙再累,也会被轻松愉快的氛围感染到。但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时,家长肯定也要发挥引领者的作用。”依托专业优势,苏扬会经常为孩子们读古诗、念童谣、讲故事,但却不会在咬字发音方面对孩子提出更多的要求。“我能感觉到他们是需要我的,需要我读给他们听、帮他们解释,看到害怕的故事需要安抚。如果非得强调孩子也能跟着你读得很准确,那对他来说就是负担,他可能就会不喜欢。”
高质量的阅读,在声调、音色、节奏、韵律等方面都可以给孩子带来愉悦的感受,也可能在今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孩子经常跟我读古诗,但未必都能理解古诗的含义。比如唐诗《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读完了很久之后,有一天他突然来问我‘松下问童子,是不是问的小孩子’,或许更久以后,比如他爬个山,看到类似的场景都能想起咱们中国古诗里的风景。”苏扬认为,儿童阅读的主体是儿童,亲子阅读更重在亲子。“我珍惜现阶段的亲子时光,也有可能再过几年他们就不需要我了,需要独自阅读的空间。但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什么——童书市场蓬勃发展
开卷数据显示,20年来,少儿图书销量持续上升,并在2016年首次超过社科类图书。
经典作品彰显时代生命力
通过走访北京多家书店,记者发现,部分家长为孩子选购儿童读物,对名家畅销书都颇有偏爱。此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推荐书目也广受欢迎,被奉为“青少年必读经典”。基于这种选购标准,有家长独自“包办”采购业务,分分钟实现“快消式”买书。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借助“算法推荐”“爆款营销”等互联网手段,这种现象在电商平台更为明显。张国龙指出,阅读不宜偏窄,广泛的阅读可以帮助孩子获取丰富的信息,拓宽知识面。家长选购童书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不能无视孩子自身需求。“儿童没有自主购买能力,但是家长应该满足他的兴趣爱好,可以买本你认为他应该看的,再买一本他喜欢看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典对人的教育意义和人对经典的解读能力同样重要。“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的《池上》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五言绝句朗朗上口,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受到不少儿童读者的喜爱。“小孩子不可以独自划船,偷采白莲也不环保。”张国龙在成长日记中记录下5岁儿子对这首诗的理解,阅读经典是一场古今对谈,让人豁然开朗。“推广经典读物,赋予新时代的解读,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
文化自信助力本土原创
开卷数据显示,新书对整体市场的贡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20年,没有一部新书跻身图书销售少儿榜单前十名。
2020年,《淘气包马小跳漫画升级版》等本土原创儿童畅销书因为触及“自杀”等话题遭到抵制并被下架,部分家长在互联网上发动“少儿阅读保卫战”,为儿童文学设置“少儿不宜”的边界,呼吁提高童书创作、出版的红线。对于这波热潮,业内人士却有更为冷静的观点。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安武林认为,家长作为儿童阅读的把关人,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因为一两个细节否定一整部作品,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文学创作有禁忌,那就是表达上的尺度问题,如果连碰都不敢碰,这也是作家的失职。把孩子的自杀等问题归罪于童书,是推脱自己的责任。”
在经典童书强势畅销的局面下,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品也有异军突起的案例。近年来,《小狗钱钱》等儿童读物在成人世界成为网红图书。“以前没被注意到的童书,在成年读者群体走红的现象越来越多,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亟待发现的优质儿童读物。一本好书可以影响几代读者,为孩子选购童书,家长应该自己先读,认真审读。”张国龙说。
讲好时代故事,培育时代新人,成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本土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支撑力量和灵感来源。阅读推广人李彦池认为,本土原创童书是文化自信的成果体现,更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载体。“比如我们的故宫、孙悟空、花木兰都应该成为少儿读物的内容主角,出版机构也应当加大扶持和推广力度,为孩子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引进童书增添多元魅力
说到儿童读物,很多人都会想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外国儿童文学。起源于欧洲的绘本,近年也在国内的童书市场形成流行趋势。“少儿绘本也是目前国内儿童读物本土原创热情最高涨的板块,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作者、插画师投身其中。”图书出版人巩少华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学创作对文字有较强的依附性,用现代化的图文表现手法诠释中国传统的“以字表意”,用适合现代儿童阅读习惯的方式延续文化脉络,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和积累的过程。
日前,有德国儿童绘本直指“新冠起源于中国”,引发舆论哗然。在内容尺度、价值导向等方面,部分外籍童书多次引发争议,如何甄选海外童书,做好儿童阅读的把关人?巩少华认为,引进童书必须认清国内外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明确价值观导向,深入了解国内儿童的阅读现状和精神文化需求,选择适合国内儿童阅读习惯和审美方式的作品。此外,他建议适当引进在艺术性和文学性两方面具有前沿突破性,且有利于开阔国内儿童国际视野的作品。“一方面,引进童书可以激活市场增加经济收益,形成良性的行业竞争,驱动本土原创力;另一方面,不同种类的海外童书也给广大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感受来自不同国家优秀文艺作品的多样魅力。”
电子读物激发市场活力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借助VR增强、3D互动等技术手段,星河璀璨尽在眼前,天体流转在指尖,全新的阅读体验、宇宙的神奇妙不可言。”在北京一家新华书店,张蕾打开平板电脑给记者展示了一本名为《飞向太空》的多媒体读物,“我儿子是个太空迷,才三年级,没给他配手机,但因为这本书,我给他买了个iPad。”全媒体时代,童书出版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电子读物在童书市场异军突起。传统观点认为,阅读应该依托纸质媒介为载体,才有书香的味道。“除了孩子视力受损,最害怕的还是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希望能有专业的、健康的辅助儿童阅读的电子产品。”张蕾说。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5.08%。分析人士指出,纸质图书的危机未必就是阅读的丧失,疫情推动阅读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种形式都将长期共存。“很多家长都意识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又各有各的力不从心。有的家长工作太忙,又确实存在养家糊口的压力;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担心自己解读不好、发音不对,害怕孩子问的问题自己答不上来,对于他们来说,儿童电子读物就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张国龙认为,电子读物进入童书市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家长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儿童阅读的实际需求进行选购。
(《人民周刊》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