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凭什么不让孩子在校园喧哗打闹

李镇西    2021-04-09 11:23:15    中国教育报

近日,《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学校应当按规定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休息、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学校不得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前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课程教学活动,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

然而现实中,不少中小学都有一条规定:校园内严禁高声喧哗、追逐打闹。于是,下课后学生们不敢蹦跳、不敢说笑。因为老师要求孩子们养成“轻言细语、轻手轻脚”的“好习惯”。我还听说有的班主任甚至不许学生课间随意出教室门,除非上洗手间。孩子们只好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当然,如果孩子能做作业,在老师看来就更“乖”了。对这条规定我一直不理解,正值活蹦乱跳的年龄,孩子们高声喧哗、追逐打闹不是很正常吗?

我想到我小时候,无论读小学,还是中学,一下课我和小伙伴出了教室,便打打闹闹。你蹭我一下,我推你一下,特别亲热,也特别开心。当然,有时候可能也生气,但不一会儿又嘻嘻哈哈了。几十年后相见,再回想起来,那不过是童年趣事一件。如果谁非要说这是“校园霸凌”,我只能说他要么无知,要么故意混淆概念。

设想一下,大自然草木萌发、鸟语花香、生机勃勃,校园内却没有高声喧哗、追逐打闹。一个寂静无声的场所,这还是学校吗?所谓“高声喧哗”,不过是孩子们大声说笑,声音嘈杂;所谓“追逐打闹”,就是孩子们你推我搡,互相嬉戏。这不是孩子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自然呈现吗?为什么要禁止呢?如果整天沉默寡言、没精打采,做父母的倒会很着急。“这孩子怎么了?是不是病了?”可我们的老师,却不许孩子在校园高声喧哗、追逐打闹,这是不是有些不对劲儿?

关于禁止学生打闹,《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没有这样的规定。即便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也只有一句:“在公共场合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我理解这里所谓的“公共场合”指的是大街、影剧院、会场、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在校园里,孩子们憋了四十分钟,下课后大声说笑,有什么关系呢?对于“严禁追逐打闹”的规定,学校主要还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很娇贵,尤其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稍有一点皮肉伤,就会找到学校闹。所以,学校干脆规定“严禁追逐打闹”,这可以理解。但简单地“严禁”不妥,我们的着眼点不应该是“管理方便”“不出事”,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将他们的行为予以合理的规范。我当班主任时,从不禁止学生打闹,相反我还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打闹,比如摔跤。但我们的班规有一条——不得在教学区里打闹,不得带着器械打闹。规定地点,只能徒手,这就保证了追逐打闹的安全。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样的话贴在不少学校的墙上,但往往一到关键时候,这些话都成了“一切为了管理方便”。教育部已发文提出,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要怎样才能既保证孩子安全又维护学校秩序,同时还能尊重儿童的天性呢?我建议学校将规定加个状语,改为“上课和集会时不得高声喧哗,教学区内不得追逐打闹”。

允许学生有条件地高声喧哗和追逐打闹,绝不是培养没有教养的野蛮人,而是不束缚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像花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开放罢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教会他们文明的举止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这是两个概念,不可混淆,不能对立。这和一些学校倡导培养淑女、绅士也不矛盾。真正的淑女、绅士,在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场合是优雅肃静的,而在户外活动则活泼大方。毛主席曾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后来他在延安给抗大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但我们现在一些孩子恰恰相反——该文明的时候野蛮,该野蛮的时候却文明;该严肃的时候活泼,该活泼的时候却严肃。当然,学校允许孩子追逐打闹,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学生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做父母的要想明白一个常识:孩子不摔跤是长不大的!这里磕磕那里碰碰,正是成长的常态。家长千万不要用狭隘的安全观束缚了孩子在校园自由地奔跑!不许孩子追逐打闹就是阻碍他成长为一个勇敢健康的强者。

著名教育家阿莫拉什维利说过一句非常朴素、深刻而又动情的话:“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可以说,没有“叽叽喳喳”就没有了教师的幸福;没有了“叽叽喳喳”,就没有了完整的学校。(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09日第2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帮11岁白血病女孩圆“考古梦”
下一篇:支持高校在海南建国际学院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