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教育会变成什么样
“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这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5年后达到11.3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以上受教育程度。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意味着什么?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这是教育服务和支撑国家战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教科院副院长张珏说。
张珏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若能达到11.3年,就能以劳动年龄人口的更高素质来有效抵消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以此推动建设庞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挺进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都证明,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表明,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时间每增加1年,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9%;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7%。
2020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研究认为,假定到2050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增加1.5年的受教育年限,将使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平均增加0.2个百分点。
“延长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中国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十四五’时期减缓潜在增长率下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2020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副主编、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蔡翼飞说。
此外,蔡翼飞认为,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还意味着改善就业质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经过我们测算,11.3年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
刘昌亚给出了一组数据: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
“到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提升到60%。这样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会进一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会有大幅提升。”刘昌亚说。
张珏分析认为,在教育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以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普及程度快速提升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实现了年均0.1年以上的增长。
“因此,‘十四五’期间提升0.5年,具有重要实践和发展趋势方面的支撑。”张珏认为,从存量看,超过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步退出统计范围,而其中往往又多是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人群。因此,以动态的发展趋势看,“十四五”实现增长0.5年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20多年里快速提升、达到高中水平,但是从横向国际对比来看,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即便是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与世界上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其人均受教育年限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13年以上的水平。”张珏说。
蔡翼飞认为,制约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提升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应加大教育投入,迅速缩小在教育经费支出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蔡翼飞建议,进一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
张珏认为,从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亟待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创新,从人力资源增量增长、存量优化提升两个方面实现“双轮驱动”,加快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做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一个量化指标,质量、结构同样重要。”刘昌亚表示,教育部将重点从3个方面推进,一是继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尤其是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二是在普及的过程中提高质量,包括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三是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0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