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评论之二

周秀平    2021-03-09 10:40:08    中国教育报

■两会观察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时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引发代表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明显。我们要抓住“十四五”这个关键期,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拓展空间,构建优质均衡、更加完备、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是要坚持把缩小差距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战略。2020年,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秋季学期实现全面复学,1000多万高中毕业生顺利完成高考,实现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目标,打赢了教育脱贫攻坚战,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从整体上看,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的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还比较大。教育先发展地区的线上教学聚焦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开展了理论和制度建设,而一些后发展地区还在为如何保障师生有足够的学习终端发愁。疫情就像一面放大镜,不仅放大了不同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能力与教学的差异,也放大了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影响。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根基在于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底部”。这个“底部”主要是在农村、薄弱学校和教育处境不利家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2021年及整个“十四五”期间,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依然需要缩小教育差距,着重在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四个因素上下足功夫。

二是要把强化新型公共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提高我国整体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现代化水平的战略重点。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政府在教育领域提供的基础性服务,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四个主要特征,与全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从学段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重点从“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过程中,新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可以延伸至线上教学平台、线上线下融合机制建设,而在“非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中,政府的统筹、兜底、公平与质量保障功能如何发挥得更好,以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应是“发展性”新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要重点考量和规划的内容,如家长焦虑、校外培训乱象;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失灵、低效问题;新高考背景下的功利性选科,老师、家长和社会盯着名牌重点大学升学率,而非“适合”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大学;学前三年教育公共服务资源严重不足问题等。

三是要把创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模式作为深化公共教育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供给侧,需要充分发挥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办学活力,切实发挥出校长、教师的积极性,影响和带动家长理性追逐优质教育资源。深化教育层次、类型的结构改革,切实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需求侧,需要深入分析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自主选择的教育需求。“家长焦虑”的背后,是“唯分数论”的指挥棒。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这提醒广大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如何切实扭转教育政绩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研究如何在建立科学的准入规范、评价规范、监管规范的前提下,统筹协调社会资源,促进多元社会主体间的协作与互补,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统一战线,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此外,还需要加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超前谋划国际竞争形势变化,人口的规模、结构和区域变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提出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依法治教“基石”如何打牢
下一篇: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亟须立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