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甘肃庆阳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培育红色传人——

南梁精神润泽西北高原

记者 尹晓军    2021-03-03 10:29:07    中国教育报

讲解员为小朋友介绍当地的刺绣等红色文化。记者 尹晓军 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春风时节,温暖如煦,陇东黄土高原上的积雪正在褪去。

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东北部,地处陕甘交界子午岭的梢山中,南梁革命纪念馆内,一群小朋友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扎灯笼、学剪纸……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南梁为中心创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历史地位。

如今,硝烟已去,尘埃落定,留给这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用鲜血铸就的红色印记,“南梁精神”犹如血液一般流淌在这片西北高原的红色热土上。

战火硝烟中的根据地

寒假期间,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研一学生王莹,从老家西峰区乘坐4个小时的班车来到南梁革命纪念馆,专门调研学习那段80多年前的红色历史。

和王莹一样,假期里,这里还有络绎不绝的中小学生,他们背着书包、拿着笔记本,用心触摸一件件珍贵的照片和物件,倾听着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谈起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南梁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刘珂如数家珍……1927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成立;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10月,谢子长等共产党人领导发动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陇东大地的革命斗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1929年起,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先后到陕甘边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并先后组建南梁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南梁地区是陕甘两省三县交界之处,处于子午岭林区,山大沟深,森林茂密,进可攻退可守。”刘珂介绍说,在中共陕西省委遭到破坏、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南下失败和照金苏区陷落的危急时刻,1933年11月初,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甘肃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恢复红二十六军建制,成立四十二师,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巩固与扩大,1934年11月,陕甘边在南梁荔园堡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西北最早的红色革命政权——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当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红色种子”撒播开来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做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在南梁革命纪念馆内,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这首当地老百姓唱的歌谣。

“当时,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时,由于选出来的代表很多不识字,为了保证代表的选举权,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的选举中采取了‘投豆’选举的办法。”南梁红色大景区办公室主任张全钰告诉记者。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建立后,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扫除文盲,使穷苦群众的子弟都有机会读书,随即在林镇境内的四合台借用群众三孔窑洞,办起了边区第一所工农兵自己的学校——列宁小学,红色的种子便从这里播撒开来。

如今的列宁小学就坐落在南梁革命纪念馆旁边,从拱形朱漆大门步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汉白玉人物雕塑,雕塑中间是一位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教师,左右是两个朝气蓬勃的学生。她是1934年当选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会委员长的张景文,在雕塑的正后方,长长的石阶通向列宁小学旧址。拾阶而上,每一步,每一个台阶,仿佛都诉说着那段战火硝烟的办学史。

当时,列宁小学的条件极其艰苦,张景文带领60多名学生,动手垒土台、支木板。没有教材,她就亲自编写;纸张、笔墨不足,她就组织学生把大地当纸,用一根削尖了的柳木棍在地上写字……

今天的列宁小学已成为有着927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闪闪红星照耀着南梁,往外输送的学生超过万余人,遍布全国各地。

“南梁精神”代代相传

“各位老师好,欢迎来到列宁小学!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段光荣的革命历史……”在列宁小学,几乎每个学生都是“家乡小导游”,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他们的身影就活跃在南梁革命纪念馆周围各类红色遗迹。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

作为甘肃的革命老区,为传承发扬南梁精神,庆阳以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依托,创建32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和培训青少年学生30多万人次;各学校以开设红色课程、培养红色队伍、建立红色基地、组织红色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红色育人工程。

同时,把南梁精神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定期举办“从南湖驶来,在南梁兴起”等红色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各校还把红色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发红色教育课程。如北师大庆阳附校把“弘扬南梁精神”纳入学校办学理念,开设了红色文化系列课程;华池县列宁小学开发的“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4个校本课程成为全市中小学德育精品课程。

南梁精神主题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如各地中小学邀请老红军、老党员到学校作报告,讲红色故事;积极开展经典红歌大传唱活动,《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等一首首红色歌曲久唱不衰;开展当一天红军、穿红军装、经历红色革命情景、重走红军路等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新时代,南梁精神正以它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革命老区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抵御不良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之源。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03日第1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科技创新挑重担
下一篇:人民时评:教育公平托举民族未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