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体育课程“私人定制”的常州模式

记者 潘玉娇 李小伟 通讯员 曹奕    2021-02-20 10:04:07    中国教育报

常州市荆州小学的学生正在开展冬日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王锐 摄

 

三人跳绳、踩高跷、冰冻人游戏……这是江苏省常州市荆川小学的体育冬日特色课程,也是该校学生寒假体育家庭作业的选择项目之一。孩子们对这些由学校体育教师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寒假作业颇感兴趣,他们每周完成3—4次,每次30—40分钟,并将视频上传至区里的教育公共平台,由老师们查收并反馈。“‘体育冬日课程’旨在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气候环境的挑战,在冬日的怀抱中运动、游戏、拼搏。”该市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体育教研员张逸说,“冬日里积蓄的满满能量,一定会让他们在春天蓬勃生长。”

荆川小学体育冬日特色课程是常州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实例。自2017年开始,该市大胆创新体育课,倡导深化学校体育课改“六个一”行动,要求每一所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同时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及校本资源创造适合学校的体育课程,使体育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私人定制”。

加强顶层设计,为体育课改“破题”

何为“私人定制”?常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陆绯岱告诉记者,这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区域内各校根据自身教育文化和学生需求,打通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打造适合本校的课程;二是以学生需要和发展为本,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创新体育社团,帮助每一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学习内容,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常州市新北区河海实验小学实行低年级教师“走班”制度,学生在两年内即可体验包括羽毛球、足球、轮滑在内的12个运动项目,在此基础上,中高年级学生开始自主走班,根据前两年的切身体验选择合适的项目“进修”。每个“进修”项目持续一学期,根据学生能力再细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类,每次都有两名教师同时上课。“这12个项目也并非固定不变,”副校长徐叶说,“我们每学年初都会开展问卷调查,确保开设项目都是学生真正喜爱的。”

在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常仁飞看来,“私人定制”启动正是该市体育课程改革长期探索的必然之举。早在2007年,该市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的概念和实施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土行动”为导向,以“特色发展”为重点,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升级蜕变。进入新时期,如何在立足本土、校本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涵,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更好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为该市体育教学改革孜孜以求的目标。

“前些年有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搞得风生水起,但由于缺乏一个高位的顶层设计,感觉遇到了瓶颈。”常仁飞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市于2017年启动了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分两批遴选了不同学段共30所实验学校,并将钟楼区作为区域实验对象整体纳入进来。

针对实验学校,常州市教育局提出了学校体育“六个一”的改革发展目标,即在每一所学校建设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每一所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要求每一所学校至少创建一个体育特色项目;每一个年级至少成立两到三个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在每一个班级至少开展一项经常性体育活动;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开始至少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使之成为自己终身喜爱并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

“六个一”工程的提出,为各校体育教改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也极大地激发了学校参与其中的热情。截至目前,常州已有96所中小学参与到“六个一”工程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2019年,该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5.7%。

以“适合”为核心,探索个性化培养方式

走进常州市初级实验中学校园,处处可以感受到学校体育文化的浸润。无论是放置在校园里的大型展板、挂在宣传橱窗中的彩色图片,还是贴在运动场周围墙壁上的海报,都有各种体育项目的活动介绍。连路边的窨井盖,也被涂成了篮球、排球模样,该校研发的“3+2+2+X”体育课程体系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点赞”。“这个课程体系包括每周3节基础型体育课程、2节拓展型选修课、2项活动型课程和各色体育社团,”该校艺体改革中心主任袁建东说,“拓展型选修课有13个项目,涉及拳击、柔道、瑜伽、啦啦操、踩高跷等,孩子们高兴得不得了,说体育课上得无比畅快!”

常州市体育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创造适合学校的体育课程”,遵循这一目标,每所学校都在依托本校办学传统和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更为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历经3年多的探索,该市渐渐形成了各美其美、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

常州市龙城小学打破学科壁垒,以“体育+体育选修课”“体育+其他学科”“体育+综合活动”“体育+校外体育”的形式,带动家长、社区一起参与到孩子们的体育活动中来。记者采访时正值学校举办“校外体育大联盟”第二届校园网球小明星挑战赛,孩子们在赛场上玩得不亦乐乎。“校内体育无法完全满足学生需要,所以我们特别建立‘1+X+X’校外体育联盟模式。”副校长张勇卫告诉记者,该模式以球类项目的选修班为基本单位,由一名家长志愿者担任主任,联合多名家长指导员和学生部长共同带领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

荆川小学在开设17门体育项目选修课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篮球、足球和阳湖拳,同时,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学校把每周一至周五早晨的7:30至8:00定为“亲子运动时间”,倡导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晨练。足球、篮球、排球、跳绳、趣味投掷……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们学得快乐,玩得尽兴,在蹦蹦跳跳中开启了一天的好时光。

在精心设置课程的基础上,该市每所实验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的学校针对重点打造的体育项目开展体育文化节,如常州二实小、龙城小学的足球节和荆川小学的武术文化节;有的学校开展体育研学和文化体验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专业体育俱乐部、观摩体育比赛、举办足球之夜营;有的学校尝试着将体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一带一路运动会,一班一国看世界”系列活动;有的学校则结合不同的时间节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如体育达人秀、成长时光轴运动挑战等。

上下一心,深化教体融合促进学校发展

所谓万事开头难,别看“六个一”项目如今开展得轰轰烈烈,陆绯岱坦言,在刚起步的时候,各种困难和质疑纷至沓来,一度让他们颇为头疼。“问题来自三个方面,师资、场地以及课时安排。好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以新北区河海实小为例,同时开设12门体育选修课,师资缺乏成大问题。学校管理者们思虑再三,决定通过兼职教师“专职化”和外聘培训机构教师两个途径来解决。“校内教师擅长某个体育项目的,可以担任该项目的授课老师,并通过培训等途径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徐叶说,“目前全校专职体育教师13名,兼职体育教师6名,外聘教师8名,基本满足了需求。”

龙城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如何调整课时,在不打乱原有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确保学生有充分的运动时间,也让学校花费不少心思。“我们一般是两节体育课连上,再把一些零碎的时间,如大课间、中午户外活动时间等充分利用起来,化零为整,保证孩子每天在校运动时间不少于110分钟。”张勇卫说。

荆川小学位于中心城区,体育用地缺乏成为实施体育课改的最大瓶颈。学校几经周折,与区建设局、街道等单位达成共识,将学校西边6000平方米的空地改建为开放式的体育公园,公园里两个新增的笼式足球场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得益于这种上下一心的努力,“六个一”工程顺利推进,并辐射至越来越多的学校。而对于最初的参与者来说,推进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让他们感到惊喜。“最明显的就是孩子们体质增强了,每年的国家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我们各个项目的优秀率都在18%至20%之间,而国家标准只有10%。”许叶说。张勇卫则发现,自己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一不小心”就成了初中学校排球队或者足球队的主力选手,“孩子们自信心得到提升,我们也感到很欣慰。”

这种对体育的热情也带动了教体融合的持续深化。在常州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该市将篮球、足球等项目与体育特色校创建相结合,一批名校办名队项目脱颖而出。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77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9所首批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6所省级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并培育100所市级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建有学生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的学校超过90%。一大批体育系统退役的运动员和专业教练也走进了校园,为常州体育课改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常州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告诉记者,该市将继续推进“六个一”工程建设,在未来3年内再新建两至三个实验区,“让更多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2月20日第4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革命传统为学生健康成长铸魂
下一篇:落实“四个最严”要求 守护校园食品安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