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治理教师违规补课不能仅靠罚

刘钰    2021-02-10 10:24:41    中国教育报

党内警告、调离学校、通报批评乃至开除,近日辽宁等地曝光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典型案例,对涉案教师的处罚不可谓不严。我们可以看到各地教育部门治理教师违规补课的决心,但也必须反思,这一现象为何屡禁不止?除了罚,我们要抓住哪些关键点,去破解这一沉疴旧疾?

教师违规补课现象由来已久。尽管上有政策三令五申,并将其明确列为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但违规补课这些年从未消失。这背后原因复杂交错: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影响,有部分家长在“剧场效应”下无意识地盲从,有个别教师“向钱看齐”的底线丧失,更有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治理违规补课,除了对涉案教师严罚外,还须从源头上进行破解。

首先,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有对违规补课零容忍的决心,畅通家长意见反馈渠道,开展有偿补课的常态化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曾提出“破窗效应”理论,并在管理学中广泛应用。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又不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破窗效应”理论在教育管理中同样适用。不难发现一些地区之所以补课之风盛行,往往在于地方教育部门在治理上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监督并查处的力度不够大。有人举报就严惩,无人举报就得过且过。这种时紧时松的态度只会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

不过治理违规补课顽疾仅靠外在监督施压还不够,还应该关注教师内心的师德红线是不是建立起来了。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是细水长流的慢功夫,切莫因为慢就怠慢处之。有的地方在根治违规补课上很见成效,其中有效举措之一就是利用寒暑假补课行为高发期,加强对教师的全覆盖培训。通过“同上一堂课”,既加强正面激励,又给出反面警示,给教师同时打上“强心剂”和“预防针”。当然,地方财政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当教师从“不敢补”的心理转变成“不能补”“不愿补”的自觉意识,彻底解决违规补课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在根治教师违规补课的问题上,还须打好家校共育这张牌。有的家长过分看重学业成绩而轻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的家长则完全盲目跟风。相较于校外培训机构,他们认为校内老师补课既便宜又靠谱,因此不断主动要求老师给孩子加餐补课。对此,教育部门有必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体系,汇聚资源和力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降低教师被家长补课意愿裹挟的风险。

此外,教育部门和学校还要丰富教育供给,提供多样化的校外课外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有从书堆中解放出来的外在动力。要多尝试将校外教育资源引入校内,让学生在校内、在课后就能参与艺术、科技、体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治理教师违规补课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成全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多维度入手,帮他们发现书本之外更广阔的天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本科教育评价改革出“硬招”:把尺子做细 鼓励高校“各展所长”
下一篇:那些与孩子共读绘本的幸福时光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