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本由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读本,专为儿童学习唐诗而编。《唐诗三百首》刻印后,迅速走红,其后影响不限于童蒙书,许多成年人也借此了解唐诗。
“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喻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上海市社科院文学所教授孙琴安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世纪末,《唐诗三百首》共有上百个版本,除了注疏本外,还有插图本、字帖本、注音本、朗诵本、英译本。在2019年全国开始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唐诗三百首》还被列入其配套的36部阅读名著书系。
然而,中文核心期刊《文艺研究》2021年第1期刊发了一篇署名文章《〈唐诗三百首〉的“软硬伤”及其成因》,文章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认为:“《唐诗三百首》中各种错误加在一起,总共涉及百余首诗。如果不加修订,难以担当唐诗普及之大任。”
三大“软伤”、五大“硬伤”,《唐诗三百首》看着有点“伤痕累累”
2015年,李定广担任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他说:“在节目录制现场,我发现很多选手背的诗句都是错的。指出后,选手们却不以为然:诗句明明都是从书上来的,怎么会有错?”
李定广发现选手们人手一本《唐诗三百首》。李定广说,之前他研究《唐诗三百首》时,就发现有错误。这次他下定决心,要尽可能把错误全部找出来。
李定广认为,《唐诗三百首》存在三大“软伤”和五大“硬伤”。《唐诗三百首》不选张若虚、李贺、罗隐等名家大家的诗;共选入17首宫怨诗和14首闺怨诗,加在一起超过30首;在唐诗大家推举上,扬杜抑李、重李商隐轻白居易的倾向明显。李定广将之视为三大“软伤”。
所谓五大“硬伤”,他也一一列举。首先是作者张冠李戴。李定广认为,贾岛《寻隐者不遇》的作者应为“孙革”,李频《渡汉江》的作者应为“宋之问”等。诗人的时代归属也存在错误。《唐诗三百首》分体编排,诗人都按照“初盛中晚”的时代先后排序。书中,中唐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排在晚唐诗人李商隐之后。盛唐诗人金昌绪《春怨》,排在晚唐诗人李频之后。诗体分类也存在不当之处。如王维《洛阳女儿行》,杜甫《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明明都是唐人典型的“七言歌行”体,但蘅塘退士将《洛阳女儿行》《兵车行》《丽人行》列入“七言乐府”,而将《长恨歌》《琵琶行》列入“七言古诗”。
还有“随意缩减原诗题目”的问题。李定广初步统计,《唐诗三百首》缩减或改动诗题近20处,如裴迪的“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被缩减为“送崔九”,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被缩减为“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被缩减为“夜思”。
“编选时还存在文本臆改不当或照抄错误版本的情况。”李定广指出,《唐诗三百首》中臆改情况有近百处,其中有30多处属于明显的“硬伤”,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中“那”字臆改为“不”,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的“外”字臆改为“下”。
此前,有一些学者提出《唐诗三百首》有差错。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解玉峰曾撰文指出:“《唐诗三百首》在体例上存在显著缺憾,所选近体诗不合律之作甚多,尤不适于初学唐诗者临摹、仿效。”
“软硬伤”是拿现代学术规范衡量古时的选本
如何看待李定广列出的三大“软伤”、五大“硬伤”?
“有差错很正常。我们对于古人的选本,应该抱有理解之同情。”《文艺研究》杂志编辑陈斐说,古代选本有其时代局限性,因为那时选源较少,也没有形成严格的编辑规范,达不到现有的编选水平。我们不能苛求几百年前的选本精确无误。现在指出选本里有“硬伤”,实质上是古今两种学术规范的相遇,是两种学术体系之间的张力。
陈斐说,古人做选本的目的不是用来普及和鉴赏,而是要标注个人的诗词理论和主张。个人的审美取向、诗词品位不同,编出来的选本必定是形态各异,比如宋朝编选的《三体唐诗》就没有收入李白和杜甫的诗。所以,《唐诗三百首》的“软伤”不能算伤。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岭也认为,《唐诗三百首》一直以来是普及读物,始终没有进入学术视野,很少有专业人士校勘修订,出现一些错误也很正常,古代人没有现代的学术规范,我们所谓的差错都是拿现代的学术规范去衡量古时的选本。
《唐诗三百首》适合今天的唐诗普及吗?陈斐认为“不太合适”。他说,作为当今的诗歌教育,要通过选本让学生或者诗词爱好者了解唐诗的发展史、流变史,也就是选本应该是唐诗的一个微缩景观。作为选本,不应该倾注作者过多的审美倾向,而应该把唐诗发展的脉络尽可能客观展现出来。
《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年代、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每个选本都会有程度不同的差错,《旧唐书》《全唐诗》也有。《唐诗三百首》能够流传至今,说明它能经受时代和历史的考验,深受大众喜爱。我们不能因为有差错,就把它的经典价值推翻了。”他说。
有必要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增加注解的部分
当听说《唐诗三百首》有“硬伤”,北京市丰台二中语文教师陈维贤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他平常也选择《唐诗三百首》中的诗拿给学生鉴赏。“目前来说,《唐诗三百首》是普及唐诗的权威版本。如果它里面真存在‘硬伤’,出版社应该进行注解和甄别,告诉读者原诗是什么样的。”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诗人树才与陈维贤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说,诗的首要原则就是美和真,“真”就要求呈现唐诗的原有真实面貌。学者或出版社可以通过注释,让读者了解诗的流变,这样也有利于提升读者的鉴赏能力。
“每次出版都应有它出版的价值。”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陈建宾告诉记者,现在图书出版节奏快,而“公版书”出版的门槛又很低,无须支付稿酬,所以很多出版社拿来以往的本子照着印。这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如果有“硬伤”存在,出版社有必要组织团队进行校正,在保持原著原貌的基础上增加注解的部分。
“大到延请整理者、注释者、译者,选择底本,遇到各种问题要与专家沟通,斟酌编辑体例,小到某一个用字甚至一个标点的把握,繁复、琐细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体现的是专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对读者负责,对文化传承负责。”陈建宾说。(记者 刘江伟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