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苏州大学将美育工作“立”起来、“扎”下去、“融”进去

依托美育涵养校园文化土壤

通讯员 姚臻 杨舒婷    2021-02-01 10:40:50    中国教育报

冬日的苏州碧空如洗。古城区朴园边,一群翘首以盼的大学生正跟随国家一级演员沈丰英老师学习昆曲知识。低吟浅唱间,一群“00后”被传统文化的美陶醉。

是什么让昆曲在新生代心底萌芽?美育如何从边缘课程变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元素?近年来,苏州大学开展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学改革研究,构建美育课程、校园文化、艺术实践、艺术展演“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不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审美需要,更在“美美与共”中开辟了一条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新路径。

聚焦育人主线

推动美育与思政相融合

前不久,学校原创话剧《丁香·丁香》摘得江苏省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特等奖。这部以学校英烈校友丁香真实故事改编的话剧从剧本酝酿、创作到最终的舞台呈现,历时一年多。其间,师生多次前往雨花台实地采风。

难忘的演绎经历,让剧中饰演丁香的大三学生赵钰洁至今心潮澎湃。“我能体悟到‘传承红色精神’绝非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精神力量。”

“高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不仅要让学生读懂美,更要在感悟美中主动凝练价值。”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介绍说,学校高度重视高校美育育人导向,确立了“以美育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美育理念,将审美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创新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高校美育的育人实践效果普遍相对薄弱,如何让高校美育不再“曲高和寡”,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学校将落脚点设在文化艺术创作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精神融入其中,通过一批原创性强的艺术精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及校本美育资源,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的校园文化。

交响乐《东吴畅想》、歌曲《请别忘了她》等原创作品,抒写时代、感召青年;抗疫期间,师生倾情参与万人合唱《我们》……激发起一批批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

此外,学校美育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五大类120余门美育课程以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着力点,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教师们还通过挖掘美育课程的思政元素,用艺术的形式促进思想引领。

音乐学院教师冒小瑛认为,学生们对音乐作品的演绎,往往取决于内心对作品的认同感。因此,她在课上花时间剖析作曲家的伟大人格,畅谈音乐作品的时代意义,在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同时,让美的熏陶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优化资源供给

既提升数量也确保质量

书法鉴赏、昆曲艺术、西方音乐鉴赏……打开学校教务部公选课网页,丰富的美育课程令人目不暇接。在本科生教学模块中,共有包括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实践和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在内的120余门多维度美育课程,开展着“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美育课程覆盖率达100%。

受到十多届学生追捧的“戏曲评弹鉴赏”课,培养了一批热衷中国艺术的忠实“票友”。由朱栋霖教授倾力打造的“现场鉴赏”艺术课,全部由戏曲、评弹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担当授课教师。从2007年课程推出以来,戏曲名家们用现场讲解和表演的方式展示艺术精华,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课后,许多学生仍然热情洋溢地互相模仿表演。

大学生是最有认识欲望、最能对传统与时尚兼容并包的高文化群体。地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大学一直将弘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美育实践活动的重点,积极在大学生中培植江南丝竹的爱好者和传承者,探索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个基地、一个社团、一次展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模式。

学校连续十年举办新生美育第一课“梦想开始的地方”“美育温润心灵”“戏曲走进大学生”等美育实践,累计举办近百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美育品牌活动。此外,重点打造的东吴艺术团、苏州大学交响乐团等校级大学生艺术团,带动一批艺术类社团发展,为大学生艺术实践提供平台。每年面向40余所大中小学举办高雅文艺活动近百场。

“当下,美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大学生对于美育具有非常高的补偿需求和提升需求。”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吴磊介绍说,学校转变传统美育教学单一育人模式,用体验、表现、创造、理解来丰富美育经验,通过美育课程培养审美鉴赏力,校园文化激发审美创造力,艺术展演提高审美表现力和实践活动强化审美感受力。

创新协同机制

赋能校园文化创新

美育贯通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进入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更加突出地践行其育人价值的特殊功能。为了更好地协同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学校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学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校美育发展规划,落实保障配套条件,形成部门分工协作、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

成立普及艺术教育管理机构——艺术教育中心,与音乐学院等专业学院形成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协同发展,艺术专业教育、艺术师范教育助推普及艺术教育发展的工作机制,用丰沃的“美育土壤”赋能文化发展再创新。

不久前,由艺术学院师生组建的“镌绘之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活化”艺术实践工作坊历时三个月,共完成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画稿30余件,涵盖家居用品、文具等各类文创产品200余件。凭借出色的实践成果,工作坊摘得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实践工作坊特等奖,并成功入围国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民间传统技艺更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技艺,唤醒传统技艺的当代魅力,一直是苏大师生在艺术创作中的“心之所向”。

在对桃花坞木版年画做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后,艺术学院研一学生芦益珉经过教师指导,精心创作了《人间烟火气》《清风花尽收》《知我风雅意》等系列花笺。对于艺术再创作,他深有体会地说,要学会在“往前看”和“回头看”的传承中启发创新,再用艺术创新推动文化传承。

用美育体系赋能第二课堂实践。此前,范炜焱的美育课堂拓展项目“看见大山”走出了“象牙塔”,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这支跨学科、跨专业的师生团队通过非遗活化及衍生品设计、农产品品牌孵化及文旅融合实践创新,对重庆酉阳、贵州铜仁等7省市16县37乡进行精准美育帮扶,综合运用美学智慧、学科融合,研发1100余件各类文化生活产品,让大山“宝藏”绽放异彩。

“美育树立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温润心灵的人格教育。”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说,“学校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将美育工作‘立’起来、‘扎’下去、‘融’进去,精心培育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须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下一篇:谨防在线教育虚火过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