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东华大学教师团队助云南省盐津县脱贫摘帽——

六位大学教师的扶贫接力

任朝霞     2021-01-27 10:30:59    中国教育报

“真没想到,我们老两口还能过上这样好的生活。”家住云南省盐津县庙坝镇黄草社区大坪社的贫困户郭逢富,紧紧握住东华大学正在他们社区挂职的第一书记张强的手,内心充满了感激。

为郭逢富家危房改造、饮用水提升改造的事,张强来他家里跑了好几趟,帮忙联系建房用的砖、沙和水泥,积极协调运输车辆……今年,郭逢富一家如愿以偿,终于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子,喝上了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从2013年开始定点扶贫至今,东华大学先后有陶康乐、陶俊清、卢洪伟、张强、范金辉、董晓光共6位教师到盐津挂职,扎实开展扶贫工作。

要“输血”更要“造血”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落后,这是盐津县黄草社区深度贫困的一大主要原因。

陶康乐是第一个去黄草挂职社区第一书记的东华人,“打头阵”光荣却也不易,很多工作可以说是零基础。

到了黄草,他第一件事就是到村民家、田间地头去了解村情。看到村民们踩着泥泞的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出行,贫困户住着四处透风的土屋、木板房后,他马上把社区的路况和危房信息传回学校。

在学校定点扶贫工作牵头部门——校长办公室的召集和组织下,基建后勤处等校内相关部门负责人赶往黄草上门问需,学校迅速拨付53万元扶贫资金帮助村里修路造房。如今,贫困户逐渐告别土屋、木板房,住进了坚实的砖房,一步步走上了幸福路。

脱贫攻坚千头万绪,光是等靠要肯定不行,要“输血”更要“造血”——这是卢洪伟2016年底刚到盐津县挂任副县长时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

盐津是典型山区县,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闭塞,但也造就了独特的风土物产,最出名的有乌骨鸡和天麻、钩藤等中药材。当地干部群众一直想把这些土特产产业做大做强,却苦于“一没技术,二没人才,三没资源”。

在学校做惯了科研,卢洪伟深知专业技术对产业实践指导的重要性。经他积极协调,在东华大学科研处的帮助下,学校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单独列支45万元,设立了3个“盐津专项”科研项目,专门用以解决盐津县乌骨鸡产业发展与冷链物流、中草药产业发展及其包装设计以及环保新技术研发……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为当地带来了摸得着的实惠,提高了地方“造血”脱贫能力。

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胡俊,一个长相清秀的“90后”黄草妹子。虽然家境贫寒,但她并没有像大多数同龄的小伙伴那样外出打工,而是决定留在黄草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靠在大学里学的园艺专业知识,在野生猕猴桃和食用菌仿生栽培上闯出一片天地。

听说胡俊返乡创业的消息后,陶俊清特地跑到胡俊的“试验园”仔仔细细转了一圈。胡俊一家六口人,家中没有稳定经济收入,改变家庭贫困状况成了她自主创业的最大动力。了解到这些后,在学校原本就是做学生资助工作的陶俊清,随即协调在社区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让胡俊参与社区扶贫和日常事务工作。这不仅帮胡俊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还让她发挥了一技之长,带动村民发展起生态农业来。

在黄草挂职的一年里,陶俊清深深地感受到:盐津脱贫最大的难点和痛点,就是人才不足和流失。“像胡俊这样自己有意愿回乡工作的大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留住,更要想方设法帮助。”陶俊清说。

为此,东华大学设立助学金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通过农村专项招生让更多盐津孩子有机会上大学,成立东华大学盐津继续教育基地,依托继续教育学院输送远程教育资源……扶贫又扶智,助力盐津拔穷根。

把消费扶贫做到日常

扶贫接力,砥砺前行,如今挂职盐津县副县长的范金辉和挂职黄草社区第一书记的董晓光,接过了扶贫接力棒。

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开展工作,他与两位挂职副县长和4位第一书记互通有无,互相启发。“把消费扶贫做到日常”这个理念,就是董晓光和学校同期挂职副县长范金辉在头脑风暴后达成的共识。

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陆续推出了庙坝野生黄皮干竹笋、高山土蜂蜜等黄草社区特色农产品,帮助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蜂农壮大产业。在董晓光等几任驻村书记的共同努力下,黄草社区成功推出了“寰碧山泉”项目,即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取用当地自涌山泉水,生产加工“寰碧山泉”,经过前期的包装设计、市场论证和营销推广,“寰碧山泉”现已走向市场。

2020年5月,盐津终于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摘帽不摘帮扶,东华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热情与坚守,努力让这个大山深处的“家”变得更美更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对网红书店不“捧杀”也不要“棒杀”
下一篇:村小美育不止于书本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