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资、融资、卡位、竞争……近日,“大语文”培训机构消息不断,引发公众和媒体对“大语文”的关注与反思:“大语文”是否是伪概念?语文学习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大语文”方向何在?
“大语文”当然不是伪概念。追溯源头,新中国成立前后,叶圣陶先生把国语和国文合起来称之为“语文”,这个定义,从叶老的初衷上来讲,其实已经指向大语文。可惜的是在后续的学科、教材、教法建设上,因为思想解放不足和照搬苏联教育方法等时代影响,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仅没有展现其应有的“大”的一面,而且不时陷入概念化语文、低幼化语文、工具化语文等境地,格局上被批评为狭窄,面目上被诟病为支离,最终拉开新一轮课改的大幕。
“大语文”概念本身也已经存在多年。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大语文学习“一体两翼”的理论,即以语文课堂学习为主体,以加强语文课外学习和拓宽语文学习环境为两翼。经过张孝纯以及众多老师的探索,大语文教学流派在20世纪末期已经形成一定声势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事实上,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上更加注重人文性,更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更强调探究性,这些可以说都体现了包括“大语文”在内的多种语文改革探索的影子。
目前,“大语文”等改革已融入新课改当中,加之语文改革等新名词、新理念不断涌现,原来以张孝纯为代表的“大语文”流派渐趋沉寂。待到“大语文”近十年来重新回归公众视野,“大语文”早已物是人非。现在见诸报端以及市面流行的“大语文”,已经成为众多语文校外培训机构的集体自称,同当时张孝纯所倡导的“大语文”已经无甚渊源。
无甚渊源本也无关紧要,问题是目前的“大语文”校外培训机构常常呈两极之势:一是有“大语文”之名,但完全无“大”之实,依然以提高分数为唯一目标,大行之前数学、英语补习班的生意之道,影响学校教育秩序,负面效应显著。二是有“大语文”之名,也有“大”之实,但是大而不精,大而无边,或打着国学、游学、演讲等名目,既无课程,更无体系,也无师资,和“语文”相去甚远。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量的风投资金涌入大语文赛道,各家机构开始纷纷抢滩布局“大语文”,有研究机构称,2020年语文培训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左右,市场增长潜力巨大。这就造成一方面培训机构之间互相竞争激烈,不当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一些机构用商业的模式把语文教育当成生意来进行扩张,尤其是当前一些头部机构纷纷斥巨资进行扩张,其商业本性极易破坏教育风气和生态。
当前教育界流行一句话叫“未来已来”。的确,时代变化、教育变化、成长变化日新月异超乎想象,语文学科必须更大、更深、更广,才能跟上这个时代。问题是,“大语文”这个旗,到底该谁来扛,是培训机构来扛,还是学校教育来扛;到底该怎么扛,课程如何与时俱进,体系如何上下贯通,视野如何左顾右盼。可能后者将会决定前者。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当商业资本步入教育领域的时候,演员杨千嬅在其主演的电影《可爱的你》里质问培训机构老板的一句话——“Bowie,你是在做生意还是在办教育?我是一名教师,教师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是用生命影响生命,你明白吗”,值得所有的“大语文”人反复自问。(作者系教育研究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