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疫情挑战下国际学校发展呈现新趋势

环球周刊国际学校项目组    2021-01-08 10:28:44    中国教育报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教育行业面临结构性调整与转型。种种不确定性给国际教育行业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挑战,我国的国际学校不得不调整中外师资配比、课程模式、教学方式,并重新思考未来国际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前瞻性的探索和布局。

新年伊始,中国教育报环球科教部推出自2018年以来第三份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邀请教育行业专家回顾国际学校这一年的改革探索,研判未来国际学校的改革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助力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

 2020年,出国留学受阻,导致国际学校从招生到选择留学目的国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高中国际课程项目与国内高考升学轨道不融通的风险集中暴露出来。一些本已拿到海外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国际学校毕业生或者因为相关国家入境政策的改变,或者担心海外因疫情无法按时入学甚至不得不放弃留学。但因为国际学校以海外升学为目标,学生主要根据留学目的国高校的入学要求,几乎不可能同时为高考做准备。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海外升学受阻会使他们陷入无学可上的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有关国际学校应走向“双轨”乃至“多轨”办学的讨论兴起。从长远来看,若要规避国际学校单一国际升学轨道的风险,还有赖于中外高中课程的进一步融通,以及更大范围的中外高校入学资格和课程学分的互认与融通;有赖于建立更加灵活、开放、有弹性的高校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国际学校当前不应完全照抄模仿西方的办学模式,不应照搬国外的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而是应该坚持特色办学、多样化办学,把握好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的关系,探索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开发,办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面对出国留学的不确定性,国际学校还要做好多元准备,在行动上做好“后疫情时代”的学校课程、人文管理、学校文化等设计。

 2020年,“停课不停学”促使国际学校加速参与线上教育,利用在线技术与平台让全球的教育资源和渠道更容易获得,也让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优质的资源。与此同时,网络课程也把不少国际学校的师资水平暴露在大众的眼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际学校对于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招聘环节就得到直接体现。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的过程中,国际学校依然坚持过程性评价,探索适用于线上教学的评价方式,并对实践类课程的评价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一场疫情,让国际化人才的流动出现重重困难,2020年的国际学校外籍教师资源短缺,呈现三大特点:外籍教师以国内的国际学校间的流动为主,越来越多国际学校更加注重中方教师的作用,国际学校对外籍教师的要求更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的国际学校为了吸引优秀的中方教师,做出了中外教师同工同酬的承诺。而且,随着大量“海归”人才担任国际学校教师,国际学校人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中方教师,不少人已经成长为国际学校师资队伍里的中坚力量。在这场疫情中,国际学校也逐渐意识到,应该既不盲目迷信外籍教师,也不全盘否定,要鼓励中外教师各自发挥所长,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文化视野。

 2020年,这场疫情也对国际学校校长的国际洞察力、形势判断力和学校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国际学校校长不但要准确研判和把握当下的形势,科学制定学校未来发展策略,而且要在复杂的国际教育领域变数中对内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对外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地位,甚至开发本土特色课程项目的国际课程。

 可以说,这场疫情倒逼国际学校校长重新思考学校在“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的发展出路。一些国际学校开始利用原有的中外教师和学生、国际课程、跨境交流项目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国际性校园等优质教育资源,以教育“在地国际化”模式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让所有学生在本国本校“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到国际教育课程,获得多元文化的学习体验,提升跨文化素养,开拓全球视野。同时,一些国际学校采用中西融合、丰富多样的国际课程,凸显国际化、多元化、跨文化特性,既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国际性和跨文化课程,也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际学校课程体系。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委颁布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要求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因此,提高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对培养大批高端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国际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须顺应国家对国际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要加强对中国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贯通中西,既有“世界眼光”,又能保持一颗“中国芯”。(记者 张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到2025年北京将新增16万个中小学学位
下一篇:教育惩戒如何有“温”又有“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