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党建 > 正文

湖北宜昌:扶持产业“活”起来 乡村发展底气足

2021-12-03 14:44:37    光明日报

【奋斗百年路 航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太阳照亮泉水河,月亮照亮山窝窝。幸福泉水好地方,歌唱幸福新生活……”冬日暖阳里,行走在湖北宜昌点军区泉水村,金黄的柚子挂满枝头,广播里村歌《幸福泉水》宛转悠扬。

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在蜜柚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脱贫出列,华丽蝶变为省级生态村。泉水村的变迁,正是宜昌整体脱贫后大力发展扶持产业的缩影。

5个贫困县先后摘帽,24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4.2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20年,宜昌克服疫情和洪涝灾害等影响,脱贫攻坚交出亮眼成绩单。今年以来,宜昌重点围绕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人才振兴等方面,不断巩固搬迁成效,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车间开到安置点 搬迁户成“上班族” 

11月26日,五峰采花乡集镇安置点全俊制衣厂扶贫车间内,制衣工人们正熟练地工作。今年37岁的杨红梅曾经是贫困户,肢体残疾,外出务工不便。“多亏了这个扶贫车间,让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她说。

采花乡集镇安置点共5栋集中安置楼,吸纳91户、346人入住。为了让搬迁户留得住、能致富,2018年,安置点在一楼架空层建成了全俊制衣厂扶贫车间,7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人勤业兴旺,今年制衣厂已生产服装1.2万件,销售额达120万元,工人月平均工资能拿到3000元,最高可达5000元以上。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宜昌探索将安置点建成扶贫车间,让群众上楼做市民,下楼当工人。”宜昌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全市新谋划易迁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项目44个,投入项目总资金2479.4万元。

探索创新扶持项目资产经营模式 

“去年农家乐收入有3万元,我们俩还在蓝莓部落打工,一年还可以挣6万块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11月26日,家住兴山县高桥乡大槽村的姜从枝谈到现在的生活,难掩兴奋。

大槽村山多人稀,以前全村80%的农户是贫困户。2013年,退役军人王雄响应国家号召,到大槽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蓝莓部落每年吸纳村民200多人次在基地务工,蓝莓种植成为村里最重要的扶持产业之一。”大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蓓蕾介绍,2018年,村里出资对蓝莓部落进行了提档升级,建起生态小木屋等休闲旅游项目。生态小木屋采用“村托企管”模式,进行股份制合作经营,所得效益分红企业占20%,村委会占80%。仅生态木屋一项,村集体每年保底收入3万元。

这些增加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被拿来奖励村民改建民宿、开农家乐。去年底,姜从枝夫妇将家里的4间房改成了3间客房和一间包房。“民宿改造投入了十几万元,但是村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补助了4.8万元。”姜从枝夫妇表示。

“对于经营性资产,我们不断探索创新扶持项目资产经营模式,采取承包、租赁、托管、固定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这些资产‘活’起来,让百姓真正受益。”宜昌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均已摸清了资产底数,清理出扶持项目资产130.76亿元,86%的扶持项目资产已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带动33.17万脱贫人口增收。

强化“人才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 

“彭书记,今年收成不错。”11月26日,当阳市王店镇跑马村鱼塘主李建国向第一书记彭华刚“汇报”:“今年保守估计能挣8万多元,过年价格好,挣个10万也有可能。”

“跑马村水资源较丰富,全村有400多口堰塘,村里需要水产方面的专家,局里就派我们三个人过来了。”彭华刚说。

“彭书记在我们这里待了快两年了,给了我们很多产业发展的专业指导。”跑马村书记李美琴介绍,今年7月,跑马村新来了3位驻村队员。新队员一到村里,彭华刚就带着他们走村入户,一对一地教学。

“新一轮驻村,换了人但是工作不能脱节、断档。新队员下派前,先后由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进行培训,帮助新选派干部熟悉政策、掌握工作方法。”宜昌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宜昌先后开展了4次选派摸排调整,建立镇村因需“下单”、市县统筹“派单”、单位主动“接单”机制,选优配强驻村队伍。今年以来,全市新一轮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1024个,驻村干部2467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今年4月,宜昌首次面向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突破性设岗,新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乡村振兴“特设岗位”和“创新岗位”,支持农业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部门引进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能人回乡,改变村庄。宜昌搭建起了政务服务、资金支持、技能培训、创业孵化等多个平台,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助力新农人干事创业。目前,宜昌已有3094位能人带着新技术、新理念、新平台回乡,为宜昌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本报通讯员 刘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下一篇: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写好民生答卷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