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86岁的姜细香坐在电视机前,与其他老人共同打发休闲时光,这是发生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幽兰镇桃岭村红溪章家村小组“颐养之家”里的日常一幕。
南昌县自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以来,以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打造乡村治理的“昌南样板”为目标,以“党建+三治融合”为主要模式,在前期117个村(居)开展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县所有村(居),并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近日记者在南昌县采访时,从三名不同角色的农民身上找到了治理有效的答案。
一名“村书记”——
带领“上访村”变身“五星村”
应宗保有了一个“新身份”,他成为南昌县蒋巷镇柏岗山村的党委书记,虽然还是“村书记”,但不同于村党支部或党总支,村党委的工作有更多挑战:“不仅要干好工作,更要管好队伍。”
柏岗山村共有党员186人,为蒋巷镇最多。目前,全镇17个村中,党员人数超过100人的13个村成立了党委,村党委再设党支部,这让应宗保这些“第五级书记”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应宗保的工作方法是巧妙拆分组合村小组一级的党组织,8个自然村被分成14个小组,14个小组又形成3个片区,一个片区成立一个党支部。“片长基本上是党支部书记,抓好了这部分人的带动作用,村里的工作也就能理顺。”应宗保说着,回想起了刚担任“村书记”时的窘境。
2011年,事先毫不知情的应宗保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然而他这个“新官”可谓如坐针毡。“在那儿之前,县委开常委会,甚至会专门花两个小时研究柏岗山村的上访问题。”应宗保一语道破痛点。
蒋巷镇紧邻南昌市区的青山湖区,过去一遇到问题,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跑去南昌市、江西省相关单位告状。应宗保上任后解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化解村民心中的不满,他把目标直指一个灰色地带——组账。“过去,组里的账藏着掖着,与组长的作用没有发挥有很大关系。”应宗保告诉记者,2011年后,他组织14个村小组年年整顿账务,“只要财务有问题,我就把组长撤下去。”
应宗保将这种思路称为“先稳定、后发展”,旧账倒查,该还的还、该交的交,组账村管,账目张榜公示。在2013年、2014年的“三资”清理中,柏岗山增加了200多万元集体资产。
柏岗山村还规定在决策村级事务时,实行重大事项票决制,涉及资金使用管理、土地出让等村级重大事项全部纳入票决范围,让村民“拍板”。2020年,柏岗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近60万元,今年预计超过110万元。柏岗山也挂上了由南昌市委组织部颁发的“五星农村党组织”的牌子。
柏岗山村的变化是南昌县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引领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目前,南昌县完成了对全县1623个基层组织设置情况的“大起底”,集中整改“空壳”党支部、“超大”党支部等问题,并对全县252名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建立档案,由县委组织部集中管理,形成村“两委”成员县级联审常态化机制。
一名小组长——
开办“颐养之家”让老人告别“做一顿管三顿”
姜细香能享受到“颐养之家”的服务,还要感谢红溪章家小组长章员根的张罗。
“家里就我一个人,饭就饭一餐、粥就粥一天。”姜细香用南昌话形象描述着过去吃饭上的不便,村里的老人与她一样,常常是“做一顿管三顿”。
“以前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是‘儿行千里担忧母’。”在南昌县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股股长樊小平看来,解决好失能特困老人、政府兜底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三大群体的后顾之忧,是南昌县推动农村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章员根想到利用组里的祠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养老等功能结合起来。于是,红溪章家的“颐养之家”在百年老屋里办了起来,章员根成为负责人。地方有了,费用从哪里来?章员根和驻村第一书记熊思文商量,要动员全村人参与。
一次在饭桌上,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在外乡贤章跃鹏、龚燕峰等人的支持,大家有的出500元、有的出1000元,出资最多的章小海一人就捐了1万元,最后的筹款总额达到2.5万元,加上村委会自筹和财政补助,红溪章家“颐养之家”的资金总额累计超过34万元。
有了资金支持,老人们的吃饭问题得到极大改善,章员根邀请在外做厨师的章玉清回到村里,红烧肉、红烧鲫鱼、莲藕烧肉等硬菜成为老人们菜谱上的“常客”。
不过,“颐养之家”里有时也会有些小问题。“一开始有的老人会把大伙儿吃剩的菜带回家,久而久之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后来我就实行菜分餐、饭管饱的方法,并让家人带头。”章员根告诉记者,除了就餐,“颐养之家”还有休闲娱乐、与子女视频连线等功能,形成“九心九园”的布局,让老人待得安心。
南昌县委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列为“书记工程”,纳入高质量发展考评和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建成以“颐养之家”为特色形式的具有助餐功能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点293家,实现全县建制村全覆盖。
“我们通过‘颐养之家’,实现南昌县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心心向党,让‘党旗飘、夕阳红’成为亮丽的‘昌南风景’。”南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小红表示。
一名“红榜户”——
由“黑”转“红”的蜕变
傍晚,记者在幽兰镇东田村见到了大忙人罗扬春,她炖上了一大锅鱼。今年71岁的罗扬春是东田村“颐养之家”的厨师,每天上午9点,她便开始准备午饭,等大伙儿吃完饭收拾完差不多下午1点了,回家睡个午觉,下午3点继续准备晚饭。
“现在村里的老人都念罗扬春的好。”村委会副主任万文波说。然而,令记者没想到的是,这么一个先进典型,却曾因懒惰而上了“黑榜”。
“当时是怎么回事啊?”记者问。
“嘿嘿。”罗扬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原来,东田村从2019年起设置了“红黑榜”,整合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每月底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评议,评议范围涉及道德范畴(孝老爱亲)、家庭文明(和睦相处)、环境卫生、支持村“两委”工作、文明行为(诚信守信)等6方面,评议情况及时公布。
这一评不要紧,罗扬春因为门前卫生不合格上了“黑榜”。“感觉没面子,就想赶快从‘黑榜’上下来。”罗扬春说。
“张榜不是目的,而是要引导村民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万文波告诉记者,被列入“黑榜”的村民,村里对其进行教育劝说,敦促整改,而且必须登上下次的“红榜”,才能从“黑榜”上撤下来。
罗扬春这下真的坐不住了,她先是把自家庭院彻底打扫了个遍,还主动当起了东田村三组的保洁员。“她把自己管辖的保洁区域当成家一样来打扫。”2021年8月的“红榜”上这样描述罗扬春。
“‘红黑榜’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诚、孝、俭、勤、和’为村风民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实现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幽兰镇党委书记周海保表示。目前,东田村累计在“红榜”发布583人、“黑榜”发布152人,“红黑榜”模式已经在南昌县16个乡风文明示范村铺开。
如今在南昌县,“人”的作用成为乡村治理的关键一环。南昌县通过树道德榜样人物引领乡风崇德向善,定期评选“昌南好人”“昌南新乡贤”,每年评选表彰“三风”榜样人物20人,并在“文明南昌县”微信公众号设置“昌南正能量”等专栏,集中宣传乡村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彰显乡村治理引领力。(徐观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莫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