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档案馆珍藏着一块“金字招牌”,实木、银底、红字,这就是第一块全国文明城市牌匾,一座城市的文明勋章。荣誉的背后,是百万港城人民不甘落后、砥砺奋进争创文明城市的奋斗故事。
锚定城市发展“最高荣誉”
张家港市的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沙洲县,1986年撤县建市。当时,在苏州下属的六个县市当中,张家港长期倒数第一,可谓“一穷二白”。
穷则思变。面对现实,张家港人不甘落后,奋起直追,乘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办起了乡镇企业,抢来了国家级保税区,修通了张杨公路……短短2年时间里,一口气夺得28个“全国第一”,更砥砺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的张家港,城乡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也不能落后!
1994年,张家港市率先喊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口号,以环境卫生整治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全城行动、全民参与的“扫帚行动”。
凝聚千家万户“最强合力”
钱怡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1994年在张家港实验小学上五年级的他,一到课间活动,就会和同学们争着去打扫教室、捡拾校园垃圾,“老师告诉我们,张家港要争创文明城市,作为学生每个人都要讲文明。不乱扔垃圾就是一方面。回家后,我们还把老师说的讲文明方面的话,回去转达给爸妈听。”
80万张家港人用靠着一把把扫帚,扫除了陋习,扫掉了“脏乱差”,扫来了国家卫生城市的殊荣,更扫出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文明细胞被激活了,从城区到村镇,从单位到家庭......人们铆足了劲,凡事都要当“最文明”的那一个。
实行垃圾袋装化、城区禁放烟花爆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禁烧麦秸、闯红灯者要身穿黄马甲执勤……这在今天看来都是很难做到的文明规范,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张家港的生活日常。
1995年10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江苏张家港市召开,“张家港精神”和“张家港经验”走向全国。1997年,张家港市被中宣部正式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示范点”。1999年,张家港市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05年10月,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发布,张家港赫然在列,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擦亮文明城市“最靓品牌”
全国文明城市是张家港熠熠生辉、无比珍贵的城市荣耀。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涵濡浸润下,越来越多的张家港人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人、服务他人,跟着城市的脚步一起成长。
花园浜社区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配套存在先天缺陷。2010年,以旧城改造为契机,社区在高压电网入地后腾出来的空间上建设了17座小木屋,成为开展民生服务和居民休闲的阵地。每一座小木屋都有各自的名称,功能也不尽相同,有“志愿者V站”“24小时图书馆”等等。81岁的王金法是小木屋的常客。因家在附近的花园浜二村,他自告奋勇当起了小木屋志愿者,负责小木屋“和乐坊”的管理服务工作,五年来风雨无阻地坚持每天上午到小木屋“上岗”,为居民们开门、管理活动室。如今,老旧小区因为有了小木屋,成为一道别具一格的文明风景。
张家港是文明城市建设梦想开始的地方,更是用实际行动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从摘得第一块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到如今成为唯一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全民全域的精神追求、价值认同,锻造出城市的非凡气质、硬核实力。站在新的时空坐标系,张家港再一次以无畏的勇气抢先探路,扛起“打造文明城市策源地、争当现代文明城市典范”的使命担当。
不负时代、不负光阴,张家港将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奋斗指向,聚焦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乘势而上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力以赴让张家港这方“文明高地”上,崛起更具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的“文明高峰”。 (作者系中共张家港市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