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提及的三种境界是古今立业、治学的至理之言,他借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阐述了学习过程中逐步递进的状态,至“渐入佳境”方能学有所成。学习党史,本质上是感悟精神伟力、积蓄思想伟力、迸发灵魂伟力的过程,从触碰红色记忆到挖掘红色资源再到领会红色力量,我们也要循序渐进,真正将学习党史作为砥砺精神世界和焕发自我新力的契机,从而屡攀时代高峰。
第一层境界,是“爱上层楼,爱上层楼”的有我之境。党史的学海无边无际,在这篇汪洋中若想触及彼岸,必是登高望远,才能知晓遨游的方向。学习党史要树立“大局观”,增强使命感。从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到陈望道废寝忘食译出《共产党宣言》,从新青年的七大标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党一直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际、凝聚力量。它是千般迷茫中的当头棒喝,是万种至暗时的一缕晨光。我们要从党史中补足“理论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构建自我的处事逻辑,从党史中感悟深刻内涵、知悉实践意义、看清科学本质和对标时代要求。攀至学习高峰,必然是要会忍受孤独的,“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学习党史有时是自我一人的思想革命,是不断改革创新、解放思想的最终使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将心神聚焦在探索和品味中,静待花开。
第二层境界,是“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无我之境。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这就是“韦编三绝”的典故,比喻勤奋读书、刻苦治学。无我之境,就是如此这般摒弃了外物的束缚,杜绝纷扰和专注知识;便是时刻不忘学习、一心扑在学习,即使“衣带渐宽”“人憔悴”,也“终不悔”。学习党史,是持续的过程,是考验的过程。苏轼曾言:“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尽今夕”就是珍惜光阴、学习不止的体现,对于党员干部,或许会因为工作而不能做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但我们可以在学习党史时把握实效,利用可利用的时间空间,依托可依托的资源载体,打破学习壁垒,翻转学习课堂,碎片化线上学习、趣味化走访学习和常规化阅读学习,拓宽学习维度,升华学习境界。
第三层境界,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超我之境。所谓“比学赶超”,“超”的境界要高,要追求发展超越,在工作实际中寻求事业突破和推进辖区的全面建设;要追求共同超越,形成以点带面、同频共振的火热局面,在突破自我、持续提升中相互成就、一道成长。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于《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再造自我》的短评,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超我之境的终点就是能够再造全新的自我,全新的自我是补足了信念差、情怀差、理论差,综合而来的飞跃,是能够通过自我的升格真正带动周围、做出贡献的。想要成就自我的全新就需要激发创新意识、拓宽工作思路,从实践中凝聚力量、从反思中谋求进步。但全新的自我依然要铭记初心使命,虽说“若只如初见”,可初见时的纯真和皎洁要永远保持。
精神伟力提质强身,无往不胜憧憬未来。把握学习党史的三重境界,挖掘信念力量,找准精神坐标,在征途漫漫中才不会迷途,才会愈加坚定、风雨不改。我们要高举思想的旗帜,积蓄党史中的磅礴伟力,从有我、无我、超我最终实现新我,以新时代的党员奋进向上的昂扬面貌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不负江山,以更成熟、更稳重、更坚定、更青春的自我在百舸争流中阅尽千帆、激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