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惠州人民实践孕育的高潭革命精神、东纵精神等,激励着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奋起抗争,为实现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
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惠州党组织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趁势而上、攻坚克难,不断开拓惠州事业发展新局面;
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惠州要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充分发挥惠州开放型经济的特点和优势,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着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目标奋勇前进。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惠州人民在东江流域、惠州大地筚路蓝缕、艰辛探索,矢志不渝坚守初心使命,披荆斩棘创造辉煌业绩,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深刻回顾惠州党组织百年光辉历程,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有利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起全市人民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入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的磅礴动力。
以革命精神为引领,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革命精神,伟大革命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一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惠州人民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磨砺与辉煌,惠州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
高潭革命精神点燃土地革命的火种。惠州是一片革命的热土。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了七女湖和三洲田两次惠州反清武装起义。大革命时期,惠州是两次东征的主战场。土地革命时期,东江地区爆发的多次反蒋武装起义在全国时间早、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受彭湃发动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影响,1927年惠东高潭建立了全国第一批苏维埃政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土地法——《没收土地案》。南昌起义军余部与广州起义军余部在高潭会师,共同建设保卫东江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血与火的淬炼中,形成了“忠诚如铁、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高潭革命精神,激励着高潭和东江地区人民为革命奋斗。在革命战争年代,有2868名高潭群众献出了生命,占当时全区人口三分之一;不足1000人的中洞,牺牲的群众就有700多人。斗争的残酷,愈见信念的坚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之火再度熊熊燃烧,直到高潭胜利解放、回到人民手中。
东纵精神激励全民族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在大亚湾登陆,惠州正式打响了华南抗战的第一枪。不久,“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等,在党的领导下创建成立并积极抗日。1943年正式成立东江纵队,发展成为威震南疆的一支抗日劲旅,形成了以“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报国为民、勇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开放包容的国际主义精神”为内涵的东纵精神。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开展了蜚声中外的“秘密大营救”,从香港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等800多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及国际友人,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与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关系,为巩固抗日统一战线、争取最广泛人士参加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战期间,东江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一道,被朱德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惠州在革命战争时期,涌现了叶挺、高恬波、廖承志、廖似光、李源等革命先辈,孕育了高潭革命精神、东纵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不仅指引着东江儿女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而且激励着惠州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敢闯敢试、奋勇争先,创造一个又一个巨大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在全市党组织、全社会深入开展党史、“四史”学习教育,用好惠州的红色资源,传承好革命传统、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惠州改革发展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再创新的辉煌。
善于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勇于开拓进取、抢抓发展机遇
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善于抢抓历史机遇,才能成为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在惠州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惠州党组织带领人民,正确认识惠州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敢于趁势而上、攻坚克难,掌握了历史主动,不断开拓惠州事业发展新局面。
抓住我国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实现了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体制改革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延伸。惠州顺势而为,1984年提出“办实业、打基础”,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体系,引进港资、日韩、欧美公司兴办“三来一补”和合资合作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抓住国家持续扩大开放的机遇,成功引进中海壳牌、埃克森美孚等重大项目,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构建了惠州百年发展格局。1993年后,惠州以“一港两区”(惠州港、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平台,着力扩大对外开放。针对当时投资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拟选址大亚湾情况,惠州主动抢抓机遇,以充分的诚意、优质的服务和历史韧性与外方进行谈判。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全国综合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排名第五。
惠州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我们紧跟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顺应国家发展大势,什么时候就能赢得历史主动、获得发展机会。当前,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努力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眼光和思维能力,充分发挥惠州开放型经济的特点和优势,抢抓“双区”建设机遇,统筹集成全球资源和市场,构建联通内外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走在前列。要壮大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历史性形成的优势产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浪潮,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起产业集群式发展梯队,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为惠州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强劲动力。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惠州党组织都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讲政治、讲大局,把自身发展纳入中国革命建设伟大事业“一盘棋”中来考量,以不懈奋斗为全局作出贡献。
在革命战争时期。东江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1925年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周恩来主政东江,实行民主政治、废除苛捐杂税、为民兴利除弊等,是共产党执政的第一次尝试。东江纵队坚持敌后抗战,有力牵制打击日军,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抗战胜利后,服从大局需要,东纵主力北撤。解放战争时期,东纵留守人员发展成的粤赣湘边纵队,与由东纵主力北撤组建的两广纵队等南下部队一道,为解放惠州及广东全境作出了历史贡献。
在建设和改革时期。1961年至1963年惠阳地区所辖宝安县,利用区位优势,与香港开展小额贸易尝试,不仅帮助群众渡过了生活难关,也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对外开放积累了有益经验。当年,为解决香港同胞严重缺水问题,惠州积极参与兴建东深供水工程,1965年工程完工后,香港彻底告别了缺水的历史;2006年工程进一步改造升级,保障了香港80%的用水需求。惠州多年来严格保护东江水质,“不让一滴污水流进东江”,坚决保护好这一江“政治水、生命水”。1979年,惠阳地区积极支持成立深圳特区,支持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全力帮助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当年拨款1361.5万元,将近年度财政预算收入的一半,为深圳特区起步解决资金问题;同时,抽调大批骨干参与建设,克服重重困难为特区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新时期新时代。惠州充分认识到肩上的重任,主动加强与深圳、东莞联动合作,着力打造深莞惠经济圈,推动珠三角一体化。2017年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2019年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惠州积极实施“双区驱动”战略,着力规划建设“丰”字交通主框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省“一核一带一区”。近期制定了《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主动对接学习湾区先进城市,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出惠州担当。
积极融入“双区”建设,发挥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作用,以自身发展为全省全国作贡献,就是惠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大局大势,就是讲政治、讲大局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积极参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行动方案,全面加强与大湾区城市间的规划、产业、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协同合作。要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姿态“融湾入圈”,主动拿出优质资源来对接合作,做到“有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在与周边城市的良性竞合中重塑自身发展优势。要构建“比学赶超”工作机制,以县区为主战场,瞄准大湾区或国内国际的先进城市,找准对比标杆,比出激情和信心,学出举措和办法,赶上先进标兵,超越舒适区间,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动惠州高质量发展。
牢记初心使命、坚守人民立场,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百年来,惠州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靠人民取得革命战争胜利,也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带领人民争自由和权利。经过浴血奋战、艰辛拼搏,1949年10月惠州解放,惠州人民终于站立起来了,当家做主人,开始建设新生活。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的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坚持“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治”,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2005年,龙门县永汉镇马星村探索试行“四民主工作法”,通过“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充分发挥村民民主自治权利,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最佳案例。2009年起探索建立村(居)委会“法制副主任”工作制度,负责指导村(居)委会依法开展工作,开展法律咨询和讲座,提供法律援助,依法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等,是新时期基层治理的创新尝试。2016年,全国普法办将相关经验向全国推广,被誉为依法治国方略的“乡土实践”。
带领人民创造富足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惠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从1988年到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了27倍、28倍多。多年来,持续实施民生财政,新增财力70%以上投入民生,各项民生事业日益发展,“惠民之州”品牌越擦越亮。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设立“市级专项统筹资金”,构建起“广覆盖、保基本”的民生安全网。2017年,惠州市在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众满意度指标考评中位列第一。多年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特别是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20年46个省定贫困村如期出列,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切实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带领人民建设良好环境。惠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启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城市基础设施硬环境,以及政务、法治、市场、人文等软环境营造方面全方位发力,2009年1月以地级市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迄今已蝉联“五连冠”。惠州还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续多年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中国最安全城市”,夺取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在保持良好生态方面,执行严格环保措施,先后为“一条江、一座城、一座山、一个湖”立法保护,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多年来,惠州一直秉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明城市建设等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开放包容、惠民利民成为惠州最鲜明的城市特质。未来,我们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为目标,发扬历届党委政府突出民生导向、重视社会治理的传统,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支撑社会建设,以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治理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努力成为大湾区环境一流、治理一流的品质之城。当前,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认真落实“1+10+N”为民办实事清单,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勇于自我革命、不断自我完善,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
只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党才能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伟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惠州党组织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和锻造,努力探索基层党建的有效方式,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成为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心骨,带领惠州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坚持正风肃纪。惠州党组织多年来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大力正风肃纪,加强权力监督制约。1997年大力整治“不正之风”,解决“房子、车子、票子”问题。多年开展“万众评公务”活动,在媒体开辟“行风热线面对面”栏目,着力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服务效率。2004年率先在全省进行公车改革,消除“车轮上的腐败”。十八大以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力推公共资源交易、中介超市等改革,规范权力自由裁量权,努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反“四风”,坚决惩治腐败,干部队伍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
坚持基层探索。新世纪初,惠城区小金口镇积极探索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自2003年起,惠州开始党代会常任制全国试点,相关探索获得中组部充分肯定。2008年作为全国23个试点之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收到了良好效果。多年来,惠州注重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众多党建经验做法获得推广。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当前,惠州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实现“二次创业”目标,既要靠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也要靠一支有强大战斗力的干部队伍来落实、来执行。我们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工作效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瘴痼疾来一次大清理,对低效拖沓、敷衍塞责、不思进取的工作作风来一次大整顿,让党员干部从思想上紧起来、行动上快起来,让惠州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要将作风整顿与加强基层党建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取得实质性改进,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比学赶超”、引领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课题组成员:罗显波、盛瑛、胡嘉峰、张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