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在重庆工商大学19级包装二班思政课综合实践小组,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的藏族学生马骁,在讨论时向老师和同学展示了一枚藏式绿松石银戒。这枚银戒是奶奶按照爷爷生前戴过的样式制作的,一直特别珍惜,老人家知道马骁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送给了他——“解放前我和你爷爷都在土司家里打长工,经常连麦麸都吃不上,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又将我们培养成了少数民族干部。现在我们这里也脱贫摘帽了,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美。我们一辈子都感谢党的恩情,希望你们一代一代永远跟党走。”
83岁的奶奶现在跟着马骁一家住在马尔康市,作为基层老党员,她仍然坚持参加所在党支部的会议,给新党员讲党史,讲当地在党领导下的发展史。
马骁的讲述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大家结合自己家乡、自己身边的事例讲党领导下的革命史、发展史。“一堂课下来,天南地北的点滴变化就汇集成了反映党的领导下时代变迁的生动图景,也成为我们丰富思政课堂的鲜活素材。”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富胜说,学院一直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要“师生共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同学们参与交流互动更加积极主动,“师生共建共学”的特色因此也更加鲜明。
重庆工商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按照“课外实践+课堂交流”的形式设置了品味经典——经典著作阅读、体认自信——国情社情调研、感悟使命——红色文化参访、真情传递——正能量分享等实践环节,每个学期要根据实践环节的内容集中交流4次。从2017年到2021年,思政课师生连续5年先后开展了“精准扶贫调研”“改革开放四十年家乡变化调研”“疫情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研”等主题调研活动。
学生费伶俐在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参加精准扶贫调研后,不仅对党领导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历史有了直观的感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南沱镇三峡笋业基地,费伶俐了解到农民运用专家传授的新技术,四五平方米的竹园就能收获200多公斤鲜笋,还能种竹荪、发展竹编,搞生态旅游,不由感叹:“这不是种竹子,简直是种金子。”费伶俐将实地调研了解的情况写成报告后,还受邀参加了学术交流。她说:“现在的农村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跟我以前了解的也不一样,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缩小城乡差距,还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环境,确实很了不起。”
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党史学习教育中涉及相关内容时,19级包装二班学生方清正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家乡重庆市梁平区星桥村民居新旧变化的照片,鲜花绿树、碧水环抱中,一幢幢新民居有露台,有落地窗,还有太阳能热水器,让全班同学惊呼“家家都住上了豪华别墅”。方清正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的调研收获:“脱贫不能躺在国家的扶贫政策上,不能只想着伸手要补贴,中央强调扶贫要‘智’‘志’双扶,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村就是扶贫干部和一支又一支专家队伍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最终实现了脱贫致富。”
“综合实践让师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感悟党的历史,他们在调研中形成的来自一线的鲜活素材,是思政课堂上特别受欢迎的鲜活的教学案例,也是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料库。”刘富胜说。(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