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是拔掉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是从根本上确保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陕西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实现了产业项目对扶持对象的全覆盖,集体经济组织对贫困村的全覆盖,取得决定性成效。
谋布局强产业 拓宽增收空间
“果园已经进入盛果期,按目前行情挣十七八万没问题。” 2020年国庆节前夕,看着挂满枝头的红苹果,家住千阳县草碧镇龙槐塬村的蒲维科信心十足的如此说道。通过发展矮砧苹果种植,在2017年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截至2020年底,龙槐塬村已建成170亩的矮砧苹果示范园,苹果已成为该村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如今,全省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像蒲维科一样,通过发展产业,把手上的“土疙瘩”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精准扶贫,产业为先。陕西把产业扶贫作为厚植脱贫攻坚底气的制胜法宝,出实招、亮硬招,以政策引领,强化各项要素保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产业扶贫大格局。
陕西省强化省级部门横向联动、推动市县镇村协同攻坚,聚集14个省级部门和单位,形成多部门协同推动、多渠道资金投入、多层次参与帮扶和多层面风险防范的工作运行机制,推动资金、项目、政策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聚集,向产业扶贫集中。
陕西省先后出台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带贫益贫长效机制《指导意见》;对产业发展、主体带贫、农产品营销、合作社规范、集体经济壮大、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分类出台指导意见,形成了举措完备、针对性强、实用实效的政策指导体系。
选准产业项目,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创新,硬核政策让扶贫产业在全省遍地开花。陕西围绕“3+X”工程,制定印发贫困地区精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指导意见》,建立全省产业扶贫项目库,为56个贫困县提出产业发展菜单,指导各地依产业定项目,依项目强带动,初步形成了“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发展格局,30多种特色产业集中在贫困地区布局,群众产业增收空间、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一大批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壮大,成功实现带贫益贫和富农增收,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2018年以来,全省年均入库项目1.5万个以上,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现了特色产业100%全覆盖。全省贫困地区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963元提高到2019年的11412元,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由87.78%提高到92.58%。
主体壮大 产业链上紧带贫
位于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的3500亩海升有机苹果示范园,是陕西首个有机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区。在宝鸡海升果业这一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千阳县现已有10902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搭载,土地入股、园区务工、自主建园、育苗销售等方式,镶嵌到苹果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依靠苹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产业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陕西把各类经营主体精准带贫作为产业扶贫关键举措,出台主体带贫增收的《指导意见》,按照“一业一龙头、一村一主体”思路,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创建优势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增强扶贫带贫能力。
在《指导意见》的激励下,陕西省新型经营主体迅猛发展,2015年至2020年,56个贫困县新增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两万多家,累计带动贫困群众110万人次。仅2020年全省7637家主体带动了46.5万户贫困群众。
陕西充分挖掘各类主体与贫困群众获益的方式差异和生产的内在联结,探索形成“先借后还”“托管经营”“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各类带贫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在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后整理、产业强镇、特色小镇、三产融合先导区等项目上向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通过不断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激励的政策支持,陕西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更多贫困户嵌入产业链、融入利益链。据统计,2020年各类主体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贫困户61.8万户,让贫困户稳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益。
盘活集体资产 夯实农村产业基础
全省产业扶贫坚持当年退出任务和脱贫成效巩固两大攻坚目标,统筹部署、一体推进,强产业、育主体,建机制、强保障,抓整改、促提升。
2020年,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村集体拿出110万元建成2230平米厂房的社区工厂,创建粮食银行,依托面粉加工,建起了养殖场,初步形成了服务区域群众的产业链。2020年,该村村集体收益已突破60万元,村民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来,下凉泉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下凉泉村是陕西省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村之一。在陕西,越来越多的“空壳村”盘活了集体资产,村集体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脱贫攻坚中,陕西省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为抓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不断夯实群众脱贫基础,构建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整合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8亿多元,调动市县扶持资金,持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程,启动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创建活动,探索创新控股直营、委托经营、入股参股、承包租赁、联合合作5种经营方式,总结提炼推广20多个典型案例,选派百人宣讲团培训4500余次、58万人次,指导开展村集体经济审计,推进村集体经济规范化运行。
目前,全省村集体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共成立1.7万个集体经济组织,6462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全省70%的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这一串串飘红的数据、一份份喜人的捷报,都彰显了产业扶贫的澎湃动能。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陕西还形成了产业扶贫22种典型模式和35个成熟范例。涌现出榆阳区赵家峁村、澄城县贫困户翟书民、扶风县致富带头人王喜玲等一大批产业脱贫和产业帮扶典型,总结出白水“果园托管”、宝鸡“嵌入式”产业扶贫模式、延安苹果带贫益贫范例等一批成熟范例。
“先借后还”“托管经营”“订单生产”……尽管产业不同、模式各异,却都指向一个目标——千方百计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俯身向下解困帮难 真情用心帮扶实干
为了满足贫困群众的技术需求,更加精准攻破贫困堡垒,陕西省坚持重心向下开展技术帮扶,不但创建了技术帮扶“110”平台,还连续4年开展百名干部包市联县帮扶,组建“四支队伍”结对帮扶,实现了产业脱贫指导服务全覆盖,为促进产业发展和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帮扶“110”平台,只要群众一个求助电话,帮扶人员或主动上门或电话沟通,24小时全天候帮贫困户解决技术难题;百名干部包市联县帮扶,抽调100多名干部深入56个贫困县、53个贫困村抓点示范;“四支队伍”结对帮扶,全省组织4000名农业专家、1.2万名技术干部、1.4万个新型经营主体和8000多名职业农民的“四支队伍”,同步选聘1.6万名产业指导员,在农资服务、技术培训、就地创业多个方面主动带领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几年来,全省累计开展技术帮扶350万户次,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陕西省还把农产品产销对接作为提升产业发展效益的重要途径,通过多渠道促进农产品营销。
自2018年起陕西开展农产品“三年百市”品牌营销行动,推动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结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陕西省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进行品牌培育和宣传销售,陕西农产品品牌在全国叫响,产业扶贫实效得到有效提升。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一个个“产业实招”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一项项科技帮扶措施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有了信心。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展望未来,陕西省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斗“十四五”、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奋发拼搏。(文/吴莎莎 刘斌 王旭 漫画/荣言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