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曾是南太行的抗日‘桥头堡’,打鬼子不含糊。今天,靠着发展红色旅游,壮大集体经济照样不含糊!”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黑岩村支部书记侯世红自豪地说。
西村乡深居太行山区,是修武县最偏远的乡镇。而黑岩村又是该乡最偏僻的村庄之一,全村人口仅120户,其中贫困人口就达42户,曾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用当地人的话说,在以往,这样的小村庄发展经济十分困难。
“依靠念好开发红色资源、狠抓人居环境、盘活闲置资产“致富经”,全乡蹚出了一条新路,黑岩就是一例。”西村乡乡长闫平给出了走向致富的答案。
红色资源变身致富“新引擎”
黑岩村是焦作地区第一个中心县委——修博武中心县委所在地。陈赓将军曾在此指挥道清铁路战役,在豫西北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宝贵的红色资源,成了黑岩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2019年,精准扶贫进入决胜阶段。修武县将黑岩村确定为党建美学试点村,一方面用好用足上级政策红利,成功申报河南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焦作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项目,争取资金70余万元,启动修博武中心县委遗址改造、村党史馆建设、党员活动中心建设等一期工程;另一方面,加大县级投入,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整村规划,优化改造旅游环线、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全力推动革命老区变身发展“高地”。
为促进村集体收益最大化,村两委设计出“沉浸式”旅游体验,推出“红色黑岩”主题套餐,通过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探寻一次红色遗址、聆听一堂革命党课、品尝一次“忆苦思甜大锅饭”、“我与党旗合个影”等系列活动,增强红色旅游的仪式感和感染力,扩大旅游收入。其中,“我与党旗合个影”和“忆苦思甜大锅饭”最受欢迎。游客换上八路军军服、拿起抗战时期留存下来的老物件,站在由修博武中心县委革命烈士亲手绘制的党旗前拍照留念,既接受了红色再教育,又提升了旅游“代入感”;小米粥、黑面馍等“革命农家饭”让游客切身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开展抗战活动的艰辛与不易,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教育意义更加深刻。在202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黑岩村接待游客52批次。
人居环境变身山区“金名片”
西村乡也曾“阔气”过。上世纪80、90年代,依靠得天独厚的煤矿资源和石料资源,西村乡长期走在全县经济发展前列。
2016年,“北山治理”启动实施,西村乡粗犷型发展模式走向终结。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年轻村民纷纷迁出大山成了“市民”,留在山区的老农民开始从事养殖工作。大大小小的养殖场,令原本空气清新的美丽山区弥漫着污染,大规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了当务之急。
为此,西村乡采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模式,从浅山区2个行政村入手,大力推进户厕改造、污水治理,并积极争取县里支持,全乡35个行政村统一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针对养殖业规范发展,该乡出台“十不准”规定,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对全乡养殖户进行培训,拟定畜禽粪污清运及无害化处理实施标准,对自愿更新粪污处理设备的养殖户,给予资金补贴和技术指导,全乡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闲置资产变身发展“聚宝盆”
何谓“一宅变四园”?
用民宿主牛秉富大爷的话说,就是把空闲宅基地和废弃房屋“变废为宝”,改造成花园、果园、菜园、游园,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一步,建成餐厅、旅馆、酒馆。牛大爷凭借自家的精品民宿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一夜之间成了乡土名人。
作为全省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南坡村是“一宅变四园”的受益者:装修风格充满传统气息,饸饹面、大烩菜等本地美食受到游客欢迎;荒废多年的供销社成了村内土特产品销售“旗舰店”;村民自产的核桃、柿子等农产品在这里贩卖给游客,收入大幅增加;7间老旧民房被改造成山区风格的精品民宿,入驻价格高达2000元,且供不应求。
“空闲宅基地既可以改为餐厅、民宿,也可以改成景观节点。”该村支部书记赵小红指着村内主路说,“沿路两侧的家户把自家门前的空地种上鲜花或蔬菜,再用手工制作的篱笆围起来,或用山石垒成小造型。不需要成本,且整齐美观,种的蔬菜和鲜花还能自家使用或卖给游客。”
眼看废弃宅基地和老旧房屋成了“聚宝盆”,外迁的村民纷纷“回流”,或是把宅基地转让给开发商,或是在驻村设计团队的指导下自行改造成餐馆及民宿。沉寂已久的小村子“复活”了。
“我们将传承革命老区不怕苦、不怕难的光荣传统,擦亮‘红底色’、发展‘绿经济’,让老区人民富起来,让山区美起来!”西村乡乡长闫平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