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已经由“解决温饱”问题,成功过渡到追求“生活品质”上来。脱贫攻坚结束后,广大乡村群众对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及标准日益增长,对国家福利政策的期盼值仍高位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乡村治理难度。要提高群众致富动力和自治能力,必须以党建为引领,让群众真正“动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才能绘就乡村治理美好画卷。
转变思维定势,让群众真正“动起来”
思想决定认识、认识决定方向。脱贫攻坚结束后,“等、靠、要”“懒、散、慢”等错误思想在部分乡村群众中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进度和成色,让乡村充满活力,必须转变错误思想。首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组织成为教育引导群众的主阵地,让党员成为示范引领群众的主群体;其次要通过先进典型引导带动广大乡村群众,真正让群众受感染,激发自身致富能动性;最后要通过各种新兴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让群众紧起来、动起来,成为改变乡村和自身家庭面貌的源动力。
增强自治能力,让群众真正“忙起来”
家庭是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所有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只有增强群众自治能力,才能让基层群众和谐共融。现在乡村很多家庭都只有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是提升乡村自治能力的关键。这既需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让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两新组织、志愿组织加入到乡村治理中来;还需要激发群众参与乡村自治的主观能动性,要健全群众自治组织,指导群众成立议事会、邻里帮帮团、乡贤理事会、民间艺术团等自治组织,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
提升致富本领,让群众真正“强起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经济繁荣是影响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提升群众致富本领,让农村富起来,必须让群众自身发展起来、强起来。发展农村经济要转变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聚居带产业、产业稳聚居的效果,大力推行“支部+公司+农户”产业经营模式。让农民既能参与耕种,留住乡愁;还能提高收益,见到分红。政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生产技能培训,提高乡村群众的生产技能,真正变“输血”为“造血”,为乡村自治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作者单位:巴中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