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四川:“管、教、救、治、帮” 让艾滋病到我为止

2021-11-22 14:49:25   

一直以来,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在以安全管理为前提、以人文关爱为载体、以医疗救治为支撑、以权益维护为基础、以教育矫治为核心、以转介帮扶为延伸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和关怀救助经验上,不断积极探索和深化拓展,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教育经验。

通过十五年的实践研究,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不断深化与高校智库的合作,通过“九项特色教育”项目提质增效,推动“分类管理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权保障水平,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形成了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经验12条。推出了《艾滋病人管理的人文关怀与法律保障》,提炼形成了《HIV感染戒毒人员双重歧视下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制了《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试量表》(全国测试版)等一系列成果。

同时,与北京师范大学雷小政专家团队共同调研了全国14所大专院校禁毒防艾教育现状,通过问卷听取了3379名戒毒人员对于学生群体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建议,形成了《新时代大专院校艾滋病防治专题教育》(教材研发专家拟制稿),创新了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理念与方式,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知艾防艾和“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有力地推进了这一事关每个家庭的安心工程。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在系统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局长曹学军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一是“管”的方式不断优化。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自2007年开始探索对艾滋病戒毒人员进行分类管理,率先实行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坚决阻止艾滋病在所内的交叉传播,有效减轻了社会面的艾滋病防治压力。在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和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分别建立了男性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大队、女性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大队,创新探索分类管理,出台了《HIV感染人员分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将专业化“人防”、精准化“物防”、现代化“技防”贯穿安全管理工作始终,实现场所内外、艾滋病戒毒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的可近、可防、可控的“双向安全”。

“刚开始来到所里的时候以为自己会因为失去自由、被嫌弃而痛不欲生。后来到专管大队后才意外地发现这里没有歧视、没有抛弃、没有放弃,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在这里让我躲开了外面异样的目光,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艾滋病戒毒人员张某说。

二是“教”的内涵不断延伸。以“家园化”为理念,进行人文关爱。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上,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规律的戒治秩序,多管齐下实施针对性的情感关怀。从传统的“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坚持用生命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等九项特色教育为核心,提供更高层次的、更宽范围的关心与爱护措施,不断完善情感支持系统。开展以“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为目标的教育矫治,帮助艾滋病戒毒人员完善认知结构,强化规则意识,自觉阻断艾滋病病毒传播。

据省戒毒管理局医疗康复处负责人介绍:“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实现以‘去污名化’为方向的权益保障。除保障基本权利外,重点维护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知情权、人格尊严权、生育权不受侵害,重视平权教育与保障。”

三是“救”的效果不断深化。加强与社会医疗机构合作,在内部整合、协作共建、政策技术上谋取突破,借势发展、借智作为、借力推进,构建“一院五区”的病残收治格局和“三级四类”医联体模式,全力推动戒毒医疗工作提质增效。积极开展针对性诊疗与全程性抗病毒治疗。以“生命质量论”为引导,实行医疗救治;以急性生理脱毒治疗为基础,以常规诊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为支撑,提供优质、科学、专业的医疗服务,拓宽其生命宽度;定期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艾滋病病毒载量检测,准确掌握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体状况,加强疾病排查,实行优先救治模式,强化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措施,实现“零感染”目标。

省女所张医生说,“我们现在分类管理的HIV戒毒人员95%以上坚持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同时,加强依从性教育和转介工作,引导戒毒人员出所后继续服药治疗,回访中发现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四是“治”的经验不断涌现。戒毒人民警察走入与戒毒人员平等交流对话的关系平台中,重视、激发和调动戒毒人员接受管理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对艾滋病戒毒人员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方式,建立心理测评资料、个案报告等档案,强化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对艾滋病戒毒人员的负面情绪,在常规心理健康教育上增加关于接受自身艾滋病感染事实的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开设情绪管理系列课程、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艾滋病戒毒人员应对挫折、恢复自信。

资阳所心理矫治中心李警官说:“我所在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结合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心理特征,将艺术矫治结合创造性艺术表达和心理治疗的矫治方式融入到戒毒工作中,通过艺术矫治让艺术反哺艾滋病戒毒人员,潜移默化改变着他们的心智和习性,达到以艺养心,以艺养性的效果。”

五是“帮”阵地不断强化。建立以“无缝衔接”为基准的转介帮扶,建立以“四维九通”为完整体系的所地执法协作长效机制,与15个市(州)禁毒委签订《所地执法协作机制合作协议》,场所驻地覆盖率达100%。重视技能培训与资金支持,提升回归社会能力。以凉山彝区建成5个“爱之家”禁毒防艾法律服务工作站和38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为阵地,延伸戒治效果,持续开展艾滋病康复指导,降低复吸率。与省就业局开展战略合作,从政策宣传、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服务、兜底帮扶等方面,帮助回归社会的艾滋病戒毒人员成功就业,开辟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就业新路径。在出所艾滋病戒毒人员遇到生活、工作、家庭等重大变故或困难时,积极联系当地政府帮助其解决照管对象基本生活、子女上学、就医等问题,通过送物资、送技能、送就业信息等多种方式,切实帮助其脱落困境。

“出所回家后,发现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很难。专管大队民警在回访时得知我的现状后,积极衔接,为我推送了一些就业需求信息,最终,我在M市成功应聘某快递公司,现已在公司工作一年多了,月收入基本在2000元以上,真的很感谢民警们一直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不然我现在还生活无着落。”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陈某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江西:龙南老年大学送戏下乡
下一篇:德阳公安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热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