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德阳市看守所新址正式启用,五年来,工作人员坚持将“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规范管理、人性化管理,监管工作取得新突破。
今年5月,公安部监管局领导调研指导德阳公安监管工作,对德阳市看守所工作和民辅警良好精神风貌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德阳监管注重提炼、总结,努力打造德阳监管品牌。
开展角色教育 规范在押人员言行
看守所一天的工作是从上午9点的交接班开始的。“昨晚有12名人员新入所。”各监区汇报完前一天24小时的工作情况后,看守所所长要求,管教民警立即对新入所人员进行跟踪谈话,进行监规监纪教育。
“我是谁?这儿是什么地方?我为什么会在这儿?”——这是角色教育中每一个新入所在押人员都必须正视和回答的三个问题。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反思、自省过程,让新入所的在押人员迈出了从“高墙外”到“高墙内”的角色转变,适应群体生活,适应监所环境的第一步。
角色教育的第二步是立规矩明言行。“在七日跟踪谈话时我们的管教民警都会通过‘我来这儿干什么’这个问题,让新入所人员确定其身份,让他们逐渐建立起服从指挥、按管理制度说话、做事的意识。”
将队列训练、内务训练、节目排练等纳入每天“课程表”,从而实现内务“方块化”、 人员行进“队形化”、出入中门“集体化”,站姿坐姿“军姿化”,让在押人员明白学有制度,行有标准,讲方圆讲规矩。一日生活制度, 使在押人员自觉做到统一起床、统一开饭、统一学习、统一娱乐、统一就寝等“五个”规定动作,确保监室秩序井然。
这一系列举措,使在押人员实现了从“个体”向“群体”、从“独立独行”向“听从指挥”的转变。
真情管教引导 彰显人文情怀
在女子监区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做好监管工作对女民警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在押人员文某,总想树立自己的“威风”,晚上在监室大吼大叫影响别人休息,白天又称身体不适不参加操练。管教民警多次耐心跟她谈心,她却觉得民警拿她没辙,民警果断决定对其采取严管措施,进行惩戒。
经过惩戒,文某像变了一个人,不仅主动打扫内务卫生,还积极参加监室各项活动,与监室其他人员相处融洽。这件事,也给女子监区所有在押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教育课。从那以后,女子监区再没出现过类似现象。
39岁的王某某与丈夫一起,因制贩毒被逮捕。王某某患有严重的尿毒症,由此也产生了公安、法院“奈何不了”她的侥幸心理,于是将所有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企图为丈夫开脱。她时而交待,时而翻供,使案件的侦办、审理一度陷入僵局。
被羁押入所后,管教民警一面耐心的对她进行法制教育,一面从生理、生活上关心照顾她,每周至少3次陪着她去医院做透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某某最终主动配合办案单位,交待了案件真实情况。
管教民警抓住女性在押人员存在感情细腻、敏感多疑、精神脆弱、家庭观念重等心理特点,利用文明监室评比、文娱节目排练等,针对性的开展谈心谈话、集体教育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触摸在押人员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唤醒她们的良知和对未来的希望。
涉嫌诈骗的在押人员朱某收到了10岁孩子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说“妈妈,想好好学习,可是回家后要照顾生病的奶奶,还要做家务,我真的很累。妈妈你快回来吧,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好人。”管教民警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在监区开展“给孩子回一封信”的活动。“我亲爱的孩子,别和妈妈一样,妈妈走错了道路,变成迷途的羔羊,你是妈妈的全部,是我重生的力量。” 在押人员通过写信向孩子传递了积极改过的心声。
舍小家顾大家 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手机不能带入监区、巡视民警白天15分钟、夜间20分钟必须进行一次巡视、管教民警每天至少要进入监室2次……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看守所正常的秩序,根据防控要求,大家的作息时间由24小时一换班变成了一组人封闭值班。“事情很突然,大家都没什么思想准备,所里决定由所主要负责人和各监区长来值第一班。”民警们都还清晰的记得一年多以前那段日子。迈进大门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一班会有多长时间,又会遇到什么。一方面要坚持做好在押人员的管理教育,一方面还要做好疫情防控。“因为完全封闭,我们都不能出去。”民警们都还记得,待在监区里四周都是灰色的水泥砖墙,“要想看一眼绿色的树子,都得爬到办公大楼的楼顶。”
疫情封闭期间,一名副所长的妻子不慎在公交车上摔倒受伤。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他只得委托自己一位好友代自己陪同妻子到医院检查。“家人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在身边,真的觉得很愧疚。”他说,“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警察,这个时候我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
整个疫情形势严峻期间,看守所全体干警分成三批进行封闭执勤,没有一个人请假,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既保证了监所安全有序,在押人员行为规范,也确保了监所疫情零感染。
几乎看守所每一个民警身上都有着因为坚守职责,无法照料家庭的故事。“我们能够全身心的坚守在岗位上,多亏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德阳市看守所所长说。(张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