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33年前,奶奶拿走孙子3颗糖,孙子赌气跑开被人贩拐卖……

四川通江一男子5岁被拐,33年后终于回家

 余长洋 景飞呈    2021-04-30 11:57:39   

“孙儿啊,你终于回来了!婆婆为你准备了最喜欢吃的糖。”4月29日下午,在通江县杨柏镇潘家大院,84岁的贾某清老人从衣兜里掏出3颗糖,撕开包装纸喂到海东嘴里,婆孙俩相拥而泣。“为了这3颗糖整整煎熬了33年。”看到眼前感人的认亲仪式,现场的每一位民警和前来祝贺的群众都感慨不已。

时间回到1988年农历7月的一天,5岁的海东在外婆家过完生日,第二天母亲张某秀接回他,让正在街上卖大米的婆婆贾某清照看,因亲戚家小孩哭闹着要糖吃,张某秀便将海东兜里的3颗糖交给了另一小孩,淘气的海东带着情绪转身就跑开了。当婆婆卖完大米,才发现孙子不见踪影。

当时潘家人找遍了通江每个角落,问遍了所有认识的人,均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几十年过去了,海东的父亲潘某明已过花甲之年,但他和老伴儿找儿子的事从未停歇。挣了钱就去找,花完了又去挣。潘某明因责怪丢失儿子和家人发生矛盾,甚至精神失常;母亲泪水浸湿了无数次衣衫;婆婆每天注视着田野间的一条小路,盼望孙子能早日归来。

“我带你去找婆婆,不要哭!”海东隐约记得,穿着一双拖鞋的人贩子当年带着他上了火车,被拐卖到继父家。因排斥外地人,海东上学时经常被一些同学欺负。当时养父家境贫穷,继母有残疾,海东在养父家吃尽苦头、受尽煎熬。18岁时,继父去世,海东担负起照顾继母和两个妹妹的的重任,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自己被带走的第一天就知道被骗了”,海东说。上学时,他最喜欢写的字就是“四川”两字,最怕有一天忘记了再也不能回家找到亲生父母。海东后来在外打工碰到四川人,他感觉特别亲切。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海东背着老婆捐款1500元。当时,他每月工资只有800多元。亲戚朋友都觉得他傻,其实在海东内心深处,他特别害怕遇难的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老家有个小院子,有一棵大树,每天都要在小阁楼爬上爬下……”海东经常梦到老家的模样。

海东说,为了不给自己留下人生遗憾,他10多年前就开始寻找亲生父母,多次抽血化验,结果都石沉大海。直到今年3月30日,他向四川省公安厅电话报案称:自己于1986-1987年左右被人从四川拐卖到河北,以前的小名叫“东东”、“海东”,请求公安机关帮助其在四川寻亲,随后将自己血样邮寄到了四川省公安厅。

四川省公安厅收到海东的血样后,立即将血样进行比对,结果比中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潘姓家族,四川省公安厅立即将该情况通报到巴中市公安局。

4月9日,通江县公安局收到巴中市公安局的工作指令后,立即组织工作专班开展调查工作。从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到南充市营山县、南部县、西充县,再到达州市万源市、宣汉县、渠县,甚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民警走访了4个市州11个县16个村的2000余人,行程2000多公里,耗时6天6夜,最终明确通江县杨柏镇仙人嵌村潘某明、张某秀夫妇俩曾经有一男孩失踪。目前潘某明在杭州务工、张某秀在江苏常州生活。

获知这一重要情况后,4月15日,巴中市公安局民警会同通江县公安局民警立即前往杭州、江苏等地进行调查,明确了潘某明、张某秀夫妇在1988年有一儿子失踪,小名为“海东子”,并对夫妻俩血样进行了采集。

4月17日,巴中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物证鉴定所立即对潘某明、张某秀夫妇血样进行比对,海东血样DNA与潘某明、张某秀血样DNA有29个位点比中,随后四川省公安厅、巴中市公安局两级技术部门进行了线下复核,认定海东与潘某明、张某秀夫妇有生物学遗传关系。

“终于见到你了,我找了你30多年。”4月28日下午,在四川省公安厅组织的认亲活动现场,潘某明夫妇看到海东头上的胎记,确定其就是曾经走失的儿子,顿时哭得撕心裂肺。

认亲仪式结束,民警端来生日蛋糕,海东带着老婆、儿子和女儿,在现场所有人的见证下,过了一次难忘的“生日”,全家终于团圆了。“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全力开展好‘打拐团圆’行动,帮助更多走失、被拐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看着眼前感人的情景,通江县公安局领导语言坚定。

目前,海东被拐一事,警方正在侦办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巴中市与丽水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下一篇:合肥三中举办“正青春,在路上”心理健康讲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