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被称作蔬菜产业的“芯片”,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掐住了蔬菜产业发展的命脉。在当前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做大做强种业研发链条,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农业产业链,势在必行。
近些年,我国自主选育的蔬菜品种虽然大幅提升,但有些蔬菜品种进口率仍然超过80%,有的甚至完全依赖进口,像胡萝卜、菠菜、洋葱等种子进口率超过90%。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质量标准制定中心。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字号平台也位于寿光。上世纪90年代,寿光蔬菜种子市场几乎被“洋种子”垄断,当时仅西红柿种子全市每年就要花7200万元。2010年前后,寿光菜农每年购买种苗大约需要6亿元,其中近4亿元依赖进口。虽然近几年蔬菜种子国产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蔬菜种子进口率仍然维持在30%左右。
“山东寿光围绕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这一总目标,以创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为总抓手,重点打造蔬菜种业‘三大体系’,力争率先见成效、率先见突破。”山东省两会期间,山东省人大代表、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构建“育繁推”一体化蔬菜种业研发体系,全力争创“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
近年来,山东寿光坚持把蔬菜种业研发作为创新提升“寿光模式”的主攻方向,坚持“内培、外引+扶持”,初步探索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蔬菜种业体系,目前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到140个,其中去年获得国家新品种权保护的71个,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由十年前的54%提升到现在的70%以上。
寿光引进了一批种业研发平台,启用了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农业农村部种子检验寿光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字号、高精尖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建的国家蔬菜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中心已经确定落户寿光,今年开工建设。探索制定种苗行业检测标准,构建起“立足全山东、辐射环渤海、服务全中国”的现代化种苗繁育体系,实现用“寿光标准”来定义优质好种苗,力争“十四五”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达到200个以上。
抓实全链条标准化体系,全力培育“全国蔬菜种业标准输出高地”
近年来,寿光培育了一批现代种苗企业,全力培强具有民族特色和自主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整合种业研发资源力量成立了寿光蔬菜种业集团,全市种业企业由十年前的3家增长到了现在的43家,其中7家获批省级技术研发中心、4家建有种质资源库,蔬菜育苗企业发展到401家。
未来,寿光坚持两手抓,全力培育“全国蔬菜种业标准输出高地”。一手抓标准集成,加快组建国际蔬菜发展联盟,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联合成立蔬菜标准化产业学院,开展包括种子标准在内的日光温室全产业链标准梳理,力争用3-5年时间,发布温室建设服务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50项地方标准;一手抓标准输出,提高寿光标准、潍坊标准、山东标准的话语权,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应用“寿光蔬菜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在全国建设50家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集成应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蔬菜生产标准化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为全国提供集成解决蔬菜产业“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问题的具体方案。
畅通多元化对外合作体系,全力打造“世界蔬菜种业展示推广窗口”
近年来,寿光建成了一批示范推广基地,连续举办11届“中国(寿光)设施蔬菜品种展”,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7亿株,种苗推广量占到全省的30%,成为全国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寿光编制了一批种业全链条标准,依托部省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组建了国家蔬菜质量标准化创新联盟,率先完成了国内首批山东区域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执行标准汇编,2020年8月,番茄、黄瓜2项农业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成为国内首个从种苗到餐桌的蔬菜全产业链行业标准。
下一步,寿光将全力以赴、主动作为,坚决打好民族种业翻身。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与“荷兰丰收联盟”合作共建种业标准化研发基地,深度参与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与韩国及中亚等国进行蔬菜质量标准化指标参数互认,努力打造全省农业对外开放发展的“先行区”;加快实施“引进来”战略,以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中荷现代设施园艺国际合作论坛等展会为载体,搭建农业交流合作与投资贸易平台,全面提升蔬菜种业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