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中国经贸朋友圈更“铁”了

2021-12-29 16:56:42    国际商报

原标题:中国经贸朋友圈更“铁”了

新冠肺炎疫情挡不住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过去一年,中国不断加强与重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合作,推动双方贸易持续增长,共同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区域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

尤为亮眼的是,中国与东盟、非洲、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经贸合作显现出强劲韧性和活力,取得了新进展:中国与东盟在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今年前11个月中俄货物贸易额同比增长33.6%,全年有望突破14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以上成绩都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成果。在贸易保护主义泛起的今天,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昭示着合作共赢的宏大愿景。

 

经贸合作取得新进展

中国与东盟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双方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将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贸易规模快速上升。2020年,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形成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今年前11个月,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贸易总值5.11万亿元,同比增长20.6%,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4%,预计全年将再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东盟双向投资合作蓬勃发展,双方互为重要外资来源地。截至目前,中国东盟累计双向投资总额约3000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钟飞腾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即将生效实施,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将提升到更高水平。展望未来,东盟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可能是一个长期现象。

中非双方共同制订《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标志着中非经贸合作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尽管有疫情影响,但中非经贸合作各项指标都呈全面上升态势。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非贸易总额为2070.6亿美元,同比增长37.5%,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共签约135个项目,累计金额229亿美元,签约项目的数量和金额均超过首届。

12月15日,中俄元首举行今年第二次视频会晤,积极评价今年双边关系和各领域合作成果。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日前在例行发布会上介绍,今年1-11月中俄货物贸易额1304.3亿美元,同比增长33.6%,全年有望突破14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商务部与俄方编制完成了《中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为实现中俄双边贸易额2000亿美元目标作出规划。

 

推动更高水平合作共赢

钟飞腾表示,中国与主要经贸伙伴高水平合作发展离不开双方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政治引领,也离不开双方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共识。

同时,中国与相关地区和国家在抗疫领域不断加强合作,也为区域经济复苏提供了积极支撑,对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保障双方贸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钟飞腾看来,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价值链贸易正在激增。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数字经济的发展证明了其在面对疫情风险时的独特优势。数字经济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与东盟、非洲、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经贸合作的新亮点。如中国与东盟的制造业联系紧密,双方贸易逐渐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扩展,如加强5G、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合作等;中国积极鼓励企业从非洲进口非资源性产品,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的非洲农产品正在进入中国市场;中俄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低碳、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领域新增长点前景可期。

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外交项目组博士生孙忆表示,中国要深入挖掘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合作潜能,使其成为中国贸易伙伴网络中的重要支点国家,合理经营与发达国家经济体的贸易伙伴关系,化外部压力为内部改革动力,同时维护自身合理利益诉求,并积极参与促进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在多双边框架下促进与更多国家或经济体达成互利贸易关系。(记者 白舒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折叠屏手机为啥火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