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菜篮子”,有必要从市长、农民、市场三个角度,寻找更多有效工具和创新手段,让各方都有“金扁担”。市长要把责任落实到位,统筹抓好生产、流通、调控工作;农民要把更多科技应用于农业;市场要用好价格保险等工具,减少对产业链的不利影响。
元旦春节两节临近,“菜篮子”保供稳价颇受社会关注。日前,山东省推出“菜篮子”高质量发展指数,覆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绿色安全等维度,成为全国首个评价“菜篮子”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数。守好“菜篮子”,有必要从市长、农民、市场三个角度,寻找更多有效工具和创新手段,让各方都有“金扁担”。
目前看,今冬明春我国“菜篮子”产品供给总量是有保障的。据监测,全年主要蔬菜品种长势正常,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7个南菜北运大省和6个设施蔬菜重点省在田蔬菜面积均比上年增加,11月以来天气条件总体有利,伴随产量增加,价格已经回落。此外,全年猪肉产量大幅增加,牛羊肉、禽肉、奶类产量创历史新高,水果、水产总量充足。可以说,从全国来看,“菜篮子”供给是充足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近年来,蔬菜价格大幅波动现象在不少地方时有发生。虽然上涨或下跌是市场行为,但如果发生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紧缺或价格猛涨,不仅会影响产业行业,还会影响群众生活。因此,根据情况变化,择机适时对蔬菜等“菜篮子”产品采取保供稳价措施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要有常态化机制和创新化手段,提高供给体系整体的适配性和灵活性。
市长要扛起“金扁担”,把责任落实到位。近年来,菜价大幅波动固然有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因素是一些地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弱化,菜地规划面积不够、实际面积下降,生产组织程度偏低,流通设施能力不足,造成蔬菜自给率过低。这加剧了价格的大起大落,使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这些问题在北方部分大中城市的冬春季节尤其明显。
对市长来说,要更重视“菜篮子”工程,统筹抓好生产、流通、调控工作。生产上,各城市都要有一定的自给能力,保有一定的在田面积。南菜北运地区要发挥光温优势,增加调出量;北方设施蔬菜地区要稳定优化设施,确保本地供应;城市郊区要提早安排当家品种生产。流通上,畅通从田间到市场的各环节,帮助流通企业与生产基地稳定对接,做好地菜与客菜、北菜与南菜、设施菜与露天菜之间的轮换和衔接。调控上,完善主要品种的储备调节机制,加强应急保供能力建设,并在菜价过高时适时补助低收入群体。
农民要挑起“金扁担”,把更多科技应用于农业。当前,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率还比较低,良种推广应用也远远不够,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加之难以获得及时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容易陷入“多了多,少了少”的怪圈。要以机械化减少人工成本,以良种化提高产出效率,以信息化增加决策的前瞻性。以多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弥补一家一户生产的短板,增强菜农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主产区蔬菜产业集约化发展。
市场要铸起“金扁担”,用好价格保险等工具。在一定意义上,价格波动不可避免,这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但是,也要顺势而为,用好金融工具,减少对产业链的不利影响。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是一种政策性农险,已在部分地区推广,利用菜价高于目标价格时的保险结余,弥补菜价低时农户的损失,确保种植户有最低收益,从而保证市场供应量。以海南为例,保费财政补贴90%,农户自缴10%。今年以来,仅人保财险就已助力海南18个市县菜农获赔1.21亿元。可以预期,随着蔬菜生产日益专业化,全国很多蔬菜专业户或合作社都有参保需求,保险机构不妨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