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银行业必须切实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今年以来,银行业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血液”的同时,推动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前10个月,银行业各项贷款新增17.9万亿元,同比多增783亿元,资金供给合理充裕,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前10个月,制造业贷款新增2.3万亿元,增量超过去年全年规模,其中82.6%为中长期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3.2万亿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24.6%,贷款户数较年初增长27.6%;民营企业贷款新增5万亿元,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发放企业类贷款的比重为53.5%,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户数同比增长28.2%。与此同时,房地产贷款保持了稳定。
银行业要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信贷资金还需更精准有效运转。中国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表示,要聚焦扩大内需战略,精准支持“十四五”重大项目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实施,满足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投资的资金需求。要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指导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支持,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优化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支持能源保供稳价。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促进共同富裕。
对于银行业相关机构来说,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传导好稳健货币政策,紧跟积极财政政策促进扩大国内投资,更好服务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进一步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双碳”、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陈四清表示,要持续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与适配性,不断提升对中小微企业服务,更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深入推动城乡联动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支持稳就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支持绿色发展方面,银行业要有清醒认识,既要推动银行业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要注意不搞“一刀切”。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认为,要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纳入公司治理体系,各家银行都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符合自身行情和特色的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规划,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要推动银行创新碳金融产品和业务。鼓励银行进行碳金融创新,探索绿色并购融资、绿色资管、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产品,构建多元化、完整性的产品体系,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能效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稳妥开展环境权益、碳排放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等。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服务分几套标准,在一些对象、项目、范围或是绿色认证方面还不太统一,未来要尽快实现统一。”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表示,由于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同国际主流体系还存在差异,未来有必要考虑怎样与国际标准实现有效对接。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银行业还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郭树清表示,银保监会将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压实机构责任和股东责任。强化股东资质审查,严格规范大股东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股东惩戒和公开披露力度。坚持“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处置高风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将风险处置与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仅需要金融管理部门,更需要推动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完善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防范风险的内生机制和能力。”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银行业机构要牢牢守住风险底线。陈四清表示,要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落实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管理,深化对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认识,加强全球市场风险防控,持续打好资产质量攻坚战,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促进经济环境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