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新的需求和理念加速催生消费新趋势

蔡佳文    2021-12-24 14:17:39    中国商报网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逐渐成为消费市场主力军的90后、00后新一代消费者,其新的消费需求、新的消费理念催生了一系列消费新趋势。而以“云逛街”“云旅游”“云体验”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展现出澎湃活力,免税消费、国潮消费等全面开花,在推动消费市场升级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新模式打造新亮点

新型消费活力尽显。随着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线上线下消费正加速融合,相关产业也在加快升级。从今年网上零售数据看,通过直播等方式发展的“云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18749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98056亿元,增长1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8.8%、11.1%和13.1%。

免税消费持续火热。今年以来,海南充分用好离岛免税购物“邮寄送达”“返岛提取”等政策,免税购物的结构进一步优化,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前11个月,离岛免税购物销售额超500亿元。

此外,国潮消费备受追捧。近年来,国风、品牌、潮流和文化的元素融合,不断以“跨界与出圈”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视野,国潮消费更是借助数字化手段焕发出新生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国潮消费热实际上就是消费者基于对文化的偏好、喜爱而引发的消费行为,且呈现出常态化、深刻化特点”。

业内人士分析,消费趋势的变化体现了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体现了消费者对个性、品质、健康等方面需求的不断提升。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下,新型消费的未来发展潜力十足。

 

政策红包密集派发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的背后,与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相关部委不断发力推动传统线下业态供应链和运营管理数字化改造,发展新型信息消费。同时,加大线上线下融合力度,扩大自主品牌消费和线上新型消费,网络零售业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并培育了数量庞大的新生网络消费者,持续推动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

如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2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方案鼓励和培育新零售、数字文化和旅游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7月,商务部发布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也对新型消费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政策对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多地也在积极布局新型消费。如湖北支持重点商圈依托大数据、AR、VR等技术,推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丰富数字消费场景;山西将认定20个省级电商直播基地,培育本土电子商务企业,加快推动商务领域企业数字化转型;广东明确要培育壮大新型零售,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鼓励办公楼宇、住宅小区、商业街区、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建设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

“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共振效果正在加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随着相关支持举措的落地,网络零售、直播带货等领域有望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消费生态圈加速形成

当前,新型消费正通过网络数字技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围绕生产、销售、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新型消费生态圈正在形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成长潜力。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浩兴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化转型不断催生新业态,通过数字化的场景和数字化的改造,能够让传统行业与新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后能更好地服务于消费。未来,要构建数字化流通体系,通过供给侧数字化和需求侧相结合,加速推进和完善新型消费。

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表示,促进新型消费发展关键是要统筹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指导地方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推动将新型消费更好融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建设中。

“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型消费正蓬勃发展。”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分析认为,“这将促进生产、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运行提质增效降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消费场景。

(原标题:新需求新理念加速催生消费新趋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资委加快推进医疗领域央企资源整合
下一篇:河北省建设开通5G基站6.25万个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