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中国外贸“创”出强劲韧性

2021-12-20 15:45:48    国际商报

原标题:中国外贸“创”出强劲韧性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外贸企业遭遇诸多困难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加快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打造外贸增长新引擎,外贸实现逆势增长。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已超去年全年规模。外贸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

12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可以圆满完成“量稳质升”目标任务。

 

量增质升超预期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中国外贸依然展现了强劲韧性,实现较快增长,稳中向好。”束珏婷如是描述了今年中国外贸的发展情况。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4%,已超过去年全年规模。

对此,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中国外贸实现了逆势增长,呈现量增质升的显著特点。今年以来,货物贸易进出口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前11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不仅超过了去年全年水平,且较大幅度超过了《“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货物进出口额预期性指标,实现了“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外贸发展“开门红”。

赵萍进一步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呈上升态势,一般贸易占比不断提高,外贸供应链反应能力大幅提升,企业抢抓国际市场新订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在全球经济保持复苏态势、外需好转的背景下及时抓住市场复苏的新机遇,并在疫情反复的冲击下及时弥补全球供需缺口,提升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

年初之时,各界对今年中国外贸走势的普遍预期是“前高后低”,外贸的超预期表现赢得各方点赞。对于下半年外贸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束珏婷表示,一是全球经济保持复苏态势,外需好转,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将增长22.4%。二是在疫情反复冲击下全球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中国依托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继续满足国际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进口增速有较大拉动作用。

 

创新发展显成效

“今年以来,商务部围绕‘外贸创新发展年’,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实施优进优出、贸易产业融合和贸易畅通‘三大计划’,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日前如是介绍道。

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国际经贸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商务部将今年定为“外贸创新发展年”,创新发展为今年外贸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高峰介绍,在优进优出方面,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质量持续提升,优质产品进口不断增加,外贸新业态加速发展;在贸易产业融合方面,深入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高质量发展,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梯度转移,提升边境地区产业发展能力;在贸易畅通方面,畅通贸易往来,鼓励建设国际营销体系,促进贸易便利,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助力内外贸一体化。 

“商务部推动外贸创新发展系列举措对今年外贸量增质升产生了明显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外贸的发展韧劲。”赵萍表示,“三大计划”对外贸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优进优出方面,相关支持政策出台培育了外贸发展的新业态,创造了新的外贸增长点,助推市场多元化,增强了外贸出口竞争力。二是在贸易产业融合方面,进一步筑牢了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在全球疫情反复导致供应链中断的背景下能够及时弥补国际市场的供给空白,抢抓国际市场新订单。三是在贸易畅通方面有力帮助了企业对抗全球疫情带来的供应链中断、人员往来不便等影响商务活动的负面影响,增加了订单来源,促进外贸发展与外贸企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束珏婷强调,在外贸实现较快增长、稳中向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外贸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因素,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海运不畅、芯片供应短缺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企业综合成本居高不下,外贸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下一步,商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密切监测外贸运行情况,多措并举稳定外贸。着力加大稳市场主体力度,切实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进一步开拓多元化市场。(记者 吴  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优化民营经济金融服务
下一篇:11月份扬州CPI上涨2.9%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