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金融基础,浙江发展绿色金融起步较早。如何才能开发好绿色金融这座富矿?发展绿色金融面临哪些堵点?浙江正在实施哪些应对举措?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来到浙江,深入邮储银行浙江分行,从对这家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剖析调查中,一探当地发展绿色金融的特色之处。
保护好绿水青山,离不开绿色金融的精准支持。在浙江,绿色金融近年来得到大力发展,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开辟专项绿色融资、完善政策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浙江特色的创新实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分行就是其中的缩影,近年来通过持续创新绿色服务,走出了一条绿色金融助力生态美与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聚焦产业短板发力
产业结构决定了金融布局与规模。浙江人深知,发展绿色金融必须精准把握绿色产业与金融工具的“交集”,才能充分助推产业升级——这既是发展绿色金融的难点,又是盘活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从航天飞船的配件到故宫门前的不锈钢护栏,松阳无缝钢管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市场份额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在浙江丽水市松阳县松阳光洁固废处置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帅告诉记者,松阳虽是一座小城,但作为“国家级不锈钢管产业质量提升示范区”“浙江省不锈钢管产业基地”,拥有不锈钢管规上企业46家,总产值超60亿元,产业基础稳固。
“小”县城如何拥有“大”产业?记者发现,随着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升级,当地不锈钢产业曾深受污泥排放的“短板”困扰。“污泥”,是不锈钢酸洗后产生的污泥排放物,如不妥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潜在危害。松阳原来没有专门的固废危废处理能力,只能运输到省外处置。“污泥外运处置不仅费用高,一旦运输中发生泄漏,还会产生二次污染。污泥已成为制约松阳不锈钢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王帅介绍,如今,他们有了光洁固废处理厂区,年设计处理危害物达10万吨,可以直接承接松阳不锈钢产业产生的污泥。而且,厂区从污泥中还可提炼出循环利用的金属原材料再反哺给企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利用,助力当地不锈钢产业可持续发展。
走进固废加工厂区,处理中的污泥酸味扑面而来。可想而知,这些废弃物如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地下,对于环境的破坏该有多大。
这一厂区的建设,曾得到邮储银行2.56亿元授信支持。事情还要从几年前说起。当时,污泥产业的“痛”提醒着当地政府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优化产业布局,保护绿水青山。“这是一次绿色金融精准帮扶产业‘短板’的实践。当了解到当地政府要建设年处理工业危险废弃物达10万吨的松阳光洁固废处置项目,我们开始围绕融资需求设计方案,最终以生态价值未来收益权融资方式,利用现有资源在担保方式、授信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了很大金融支持。”邮储银行丽水市分行副行长王顼告诉记者。
那么,对于银行来说,该如何防控绿色金融风险,保持良好资产质量?王顼表示,“在风险防控上,我们也充分探寻产业发展与绿色金融产品的契合点。这笔贷款是在实时跟踪企业资金流水前提下,分批次逐步发放的。这也是出于防风险考虑的必要步骤”。同时,邮储银行丽水分行还设立风险行长派驻机制,将绿色金融工作具体落地到县支行;通过搭建项目融资对接平台、绿色通道等措施,做到业务风险可控,扎实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为进一步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工作,丽水市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推出全国首个生态信用信贷产品“两山贷”,助力绿水青山经济价值释放。截至10月末,丽水金融机构“两山金融”贷款余额209.23亿元,惠及5.79万户,较年初增加48.73亿元。
创新贷款使用方式
在企业与银行的深度对接中,一般而言,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充当贷款质押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成为大多数银行的首选方式。对企业来说,还有啥可以充当质押物呢?浙江湖州市给出的答案是“碳资产”。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是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发展绿色金融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其中,邮储银行湖州分行创新“碳资产”质押贷款的尝试,居于行业领先地位。截至9月底,他们的绿色信贷规模约20亿元,较年初增长103.76%。
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6月正式上线启动,碳资产的管理与交易也成为浙江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注点。
“当前,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也在倒逼热电企业减少使用传统能源,降低碳排放。”浙江德清县中能热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戴国明告诉记者,浙江9月发布了2019—2020年度碳配额通知,他们公司实际碳总排放量逐年低于碳配额指标要求。
那么,如何利用结余的这些指标?“一旦企业实际排放量较多,超出部分需要购买;排放较少时,结余部分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出售,督促企业自身节能减排。”戴国明介绍,邮储银行湖州分行为他们发放的200万元贷款,就是以结余的6万吨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的。
“这笔碳资产额度虽小,但对减碳、增绿意义重大。”邮储银行湖州分行副行长吴强华表示,作为他们系统内落地的首笔民营企业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此举将进一步推动相关创新实践,为企业提供碳中和、碳排放权绿色信贷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以金融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全面推进绿色信贷”是银行业“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方向。对此,邮储银行湖州分行按照要求,集中资源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项目。“目前,抽水蓄能是最经济的大型储能设备,是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必要手段。抽水蓄能电站是在用电低谷期充分利用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电能,从下水库向上水库抽水,将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期,又从高位向低位放水发电,再将水的势能转换为电能,保障用电需求。”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总工程师王道斌告诉记者,他们的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生产的清洁电能可减少燃煤消耗量约21万吨,对维持电力系统稳定、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用清洁生产换来充足电能,绿色金融对此功不可没。2018年,邮储银行湖州分行就推出绿色金融专项贷,用于支持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目前,他们已向该项目累计放款6.59亿元。
与此同时,邮储银行还优先支持绿色交通运输、可再生能源等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重点领域,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气候融资,积极创新气候友好型金融产品与服务,鼎力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记者了解到,截至9月末,邮储银行浙江分行绿色信贷余额近231亿元,较年初增长37%——其绿色金融实践有力证明了,产业绿色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二者可以和谐共赢。
完善制度标准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前些年,有部分银行在面对企业上门申请绿色贷款时犹豫不决。背后真正原因是不敢贷,而非不愿贷,凸显出绿色金融发展中遇到的堵点。比如,银企信息不对称、绿色金融主体认定等。
银企好比桥的两头,修旧桥、架新桥成为浙江银行业疏通梗阻的必答题。为此,浙江在全国率先搭建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共享模块,将全省23万家企业的环保信息纳入共享范围,支持银行机构实时查询调用数据,大幅提高绿色信息共享效率。
依托全省6万多家重点排污企业的环境信用评级信息,浙江银行业对A、B、C、D、E五类不同评级结果企业实施差异化绿色信贷。“对环境信用较好的企业,简化贷款手续,给予优惠利率定价;对环境信用较差的企业,严格审查、谨慎授信。实施环境信用‘一票否决制’,对纳入严重失信名单的企业,不予授信。”浙江省银保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银行在投放绿色金融时能快速、及时了解企业相关信息,就好像一个‘体检报告’,有利于银行对企业精准画像。”邮储银行浙江分行副行长杨苗昌表示,随着绿色信息共享范围不断扩大,逐步纳入环保信息,绿色金融发展中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将迎刃而解。
银行愈加“懂”企业,也敢于向企业放款了。吴强华表示,为进一步调动基层支行实施绿色金融的内生动力,他们明确把发展绿色金融纳入绩效考核,激励绿色信贷投放企业。对企业的绿色项目而言,银行通过对绿色信贷业务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给予支持,实现绿色金融政策覆盖所有融资企业。这种互利共赢,不仅加速了绿色金融发展,还守护了绿水青山。
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的背景下,浙江正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以此破解绿色主体认定的难题。7月,浙江出台《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6+1”重点领域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从明确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完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强化转型期金融风险管理、加强数字化改革引领、推进行业自身建设等五大路径出发,建立健全以节能、降碳、增效为导向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湖州市还在推动绿色金融法治化建设中,出台了全国地级市首部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实现绿色金融改革从制度探索、标准建立到立法促进的跨越。
堵点通畅了,绿色金融才能推动绿色产业做大做强。浙江省银保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他们指导银行机构建立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绿色低碳项目、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三张清单”,配套专项授信额度,推动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项目倾斜;另一方面,坚持有保有控,全力保障低碳高效产业发展融资需求,支持高碳高效产业低碳转型,严格控制高碳低效产业信贷投放。
作为沿海发达省份,浙江银行业的绿色金融业务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浙江全省绿色信贷余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45.3%。绿色金融指标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浙江银行业几年来的艰辛探索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