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2021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谋策数字化绿色化新发展

2021-12-06 13:22:55    经济参考报

12月2日至5日,2021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与会代表齐聚一堂,剖析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共谋“十四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与会人士纷纷表示,疫情之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面对行进航程中的新变化新考验,企业应锚定新定位,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广阔蓝海,创造更大的时代价值。

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宫喜祥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只有将数字技术应用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落脚到细分行业的跨界融合上、嵌入到实体经济的链条中,才能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汇聚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

宫喜祥表示,未来,企业要锚定新定位,践行新战略,全力推进新基建、融合新要素、激发新动能,实现更多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置身数字经济发展赛道,新华社不只是见证者、记录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宫喜祥表示,作为我们党一手创办和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新华社忠实履行喉舌、耳目、智库职责,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正在加速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全媒体机构。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正是响应品牌强国战略、服务中国品牌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更是新华社与各位企业家合力搭建的开放交流平台,共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是数字经济发展重要机遇期,蕴藏巨大发展空间。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肖莺子在致辞中表示,顺应数字和绿色发展的背景,海南加快建立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兴起,深刻影响我国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探索数字转型新机遇和绿色发展新路径,成为与会专家聚焦的重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数字经济是当今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和新技术,目前我国在数字基建、服务业数字化等方面发展比较迅速,但制造业对工业互联网的运用还不够理想。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用数字传递信息,而是要改变整个组织结构,真正运用好数字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认为,“双碳”既是目标,也是约束条件,必须走科技进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而不是走过去粗放式、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之路。推动中国产业的调整升级换代,要构建与之相配套的现代金融体系,向“金融三化”转变,即市场化、科技化、国际化。

企业兴,则经济兴。拥抱数字时代,践行绿色发展,企业如何抓住新机遇?

“数字时代不仅仅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数字化变革,更大的改变在于实现了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结构性优化,将有效供给与精准需求实现精准匹配。”在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海尔智家总裁李华刚看来,这要求企业必须围绕创造用户最佳体验进行持续的创新来满足有效的供给,激活新市场的需求。同时要坚持自主创新,从产业端、制造端以及行业端协同发力,以科技革新探索绿色低碳发展。

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认为,数字服务人类,服务社会进步,为人民美好幸福生活赋能。“我们要利用好、发挥好、赋能好数字时代,让数字成为人类进步的一个工具。”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谋变。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代总经理李静仁表示,数字赋能与守牢生态底线是茅台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茅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今天的茅台,全力坚持传统工艺与运用科技力量总结规律、增强动能,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体两面’。”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这要求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绿色出行的趋势,让汽车行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亦功表示,中国一汽正大力推进管理思维、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研发、制造、营销、管理等四大领域,重点推进数智化转型,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业务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本届论坛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新华网、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每日电讯、半月谈杂志社主办,贵州茅台总协办。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成为中国企业家共享共有的高端交流平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头部企业逆势扩张 肉鸡产能隐患难解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