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锻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汪子旭 梁倩 李立可    2021-11-29 16:30:39    经济参考报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顶层设计是规划指引,重大项目则是规划实施的主要抓手和有力支撑。《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正聚焦区域发展战略,谋划实施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其中,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除高质量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外,还将推动实施水利能源、生态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长三角地区重点推进一批互联互通、科技创新、产业协同项目,着力构建跨界联通新网络,集聚创新发展新动能。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不仅能有效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度合作,培育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还将带动关联项目、产业投资,释放乘数效应,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将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应用示范项目,引导创新链、产业链在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布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同时,着力打造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支持中关村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在城市副中心及北三县等地布局。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据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多个交通项目已有新进展。其中,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建成投入使用,燕潮大桥竣工通车,京唐城际铁路、地铁平谷线开工建设。此外,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计划2024年年底建成通车。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总投资1800.2亿元。该线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沿江高铁通道,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具有重要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批重大项目也有新进展。日前,涪江干流梯级渠化双江航电枢纽工程一期围堰顺利实现截流,标志双江航电枢纽将全面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预计2024年底可实现发电、通航。双江航电枢纽工程建成投用后,千吨级船舶可顺着涪江、嘉陵江直下进入长江航道,航运至长江下游城市。

据四川省发改委数据显示,2021年前10月,总投资额达1.57万亿元的67个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已开工数量65个,开工率达97%。在29个现代基础设施项目中,已开工28个,累计完成投资1318.2亿元。在23个现代产业项目中,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500.3亿元。例如,成渝中线高铁项目已启动建设,广安过境高速公路东环线及渝广高速支线已建成,内江至大足等3个高速公路项目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G基站已建成7.1万个。

“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行领域,也是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的‘动脉血管’。推动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构建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有利于全面提升成渝内联外通水平和门户枢纽功能,打造西南地区基础设施新格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宋建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除构建更完善的交通网外,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会同相关部门和两省市推动实施水利能源、生态环保、应急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推动重大平台建设,发挥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的旗舰作用,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功能。

“重大项目还将带动关联项目投资,释放巨大乘数效应。例如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强化区域互联互通的同时,将会带动更多民间投资、社会资本进入,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多区域着力推动5G基站等新基建以及各类创新产业发展,对促进区域新经济、新业态培育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项目是战略实施的主要载体,正因为有一大批项目作支撑,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才得以具体实现。对于区域重大项目的建设方向,范恒山指出,区域要跟着战略走,奔着协调去,避免各自为战、各行其是,导致重复建设和相互分割掣肘。应把眼前需要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杜绝形象工程,使之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应合理布局,致力于缩小地区差别、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应与新技术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球通胀压力下,我国物价走势如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