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沪港通平稳运行将满七周年。日前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正按照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统一部署,研究推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的相关举措。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七年来,沪港通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互联互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一方面,推动了两地资本进一步流动,为境内外投资活动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深化了我国资本市场金融配置机制,为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助力。此外,沪港通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相互交融,增强了我国资本市场影响力,进一步确立了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年内北向资金净流入逾3200亿元
沪港通机制日益成熟,成交规模持续增长,市场运行平稳。WIND数据显示,七年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1.53万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7589.67亿元,深股通净流入7698.51亿元。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3264.1亿元。
分行业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外资通过沪港通主要流入了电力设备、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三大行业。
国海证券研报显示,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的速度与规模已经远超历年同期水平。持仓风格方面,近两周北向资金加仓中小盘,加成长减消费趋势明显。
截至今年10月底,外资通过沪深港通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62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3.65%,较2019年底增加1.22万亿元,成为外资机构配置A股的最主要渠道。今年1月22日,沪深交易所携手港交所同步发布公告,明确沪股通投资者参与科创板股票交易的适当性要求,以及科创板上市A+H股公司的H股和深交所上市A+H股公司的H股正式纳入港股通股票范围。
业内人士认为,两地市场投资渠道逐步打通,未来将互联互通机制从二级市场延伸到一级市场、从现货市场延伸到期货等衍生品市场都具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沪港通还应该从范围额度、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和价值投资方面提升。”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沪港通是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举措,需要在互联互通的额度设计和标的范围上不断提升,从而有序有效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同时,我国A股和港股应该大力推动跨境金融监管合作,在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司治理规范上实现联动,逐步形成中国资本市场的世界标准。
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正加速形成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硕果累累”。自2019年起,A股先后纳入明晟、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主要指数,并且纳入因子逐步提高;进一步修订QFII、RQFII制度规则,沪伦通启动,中日ETF互通,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推出深港ETF互通产品,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扩大期货市场境内特定品种范围;提前取消证券、基金和期货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目前已有摩根大通、瑞银证券、高盛高华等10多家外资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相继获批。
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在田利辉看来,一是大力推动跨境金融监管合作,实现“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加强跨境审计和国际监管执法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二是提升互联互通标的、额度和范围,有效实现企业和资本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三是对内适当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手续,推动国内循环为主的资本国内外双循环的发展。
陈雳表示,我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下一步要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交易机制,包括逐步开放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限制,不断放宽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与交易;进一步开放QFII、RQFII参与范围,促进境内外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