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人民币资产为什么这么“香”

姚 进    2021-10-22 15:46:36    经济日报

境外机构对人民币债券热情持续高涨。数据显示,9月份境外机构人民币债券托管面额为34941.02亿元,较8月份增加884亿元,环比增量创今年3月份以来新高。截至9月份,境外机构已连续34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

业内人士认为,在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债券市场持续开放、人民币资产收益相对较高、避险属性逐步增强的形势下,人民币债券受到境外投资者的青睐。未来,随着人民币债券吸引力持续增强,外资持有规模有望长期保持增长。

 

国债成外资重要配置选项

对于境外机构连续增持人民币债券的原因,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一方面,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控制较好,经济稳步恢复、稳中向好,人民币资产成为“避风港”,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可;另一方面,为应对疫情冲击,全球主要经济体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中国则坚持实施正常的宏观经济政策,人民币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保持了正收益,弥补了全球安全性资产的不足。

东方金诚国际团队负责人常征认为,相较海外市场,中国经济金融体系整体表现稳健,内生韧性依然强劲。面对复杂的国际局面,人民币资产成为全球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的重要选项。同时,中国国债收益率相较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仍有明显优势。尽管9月份以来美债收益率处于上升轨道,中美利差有所收窄,但中国国债收益率仍显著高于实施零利率及负利率国家的资产收益率,也比其他新兴经济体更为稳定,人民币债券投资价值得到了更加普遍的认可。

“富时罗素世界债券国债指数将于10月29日正式纳入中国国债,至此国际主流证券指数均已涵盖人民币债券,这进一步激发了国际资本增持人民币债券的热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债市开放获得认可与肯定

近年来,国内债券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获得国际机构广泛的认可与肯定,也显著加快了外资进入中国债市的步伐。

“债市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出,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投资环境,带动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常征表示,具体包括,降低准入门槛、便利投资渠道,吸引了包括外资银行、保险、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信托等在内的多元化境外投资主体;开放对中介机构的限制,如外资银行的承销资质、评级机构、咨询机构、法律机构等服务领域的开放,市场规则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增强了债券市场国际化、多样化、系统化、高层次的服务能力;扩大投资范围,不断丰富债券投资品种,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境外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此外,监管部门多次表示要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拓展交易所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入市渠道,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专家认为,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境内债券市场结算登记、信用评级、信息披露等相关制度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提高参与市场的便利性和操作效率。

“中国债券市场在制度设计、监管体系、行业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对外开放,向海外市场传递了新发展格局下持续对外开放的决心。”常征说。

管涛也表示,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债券市场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为国际投资者投资人民币债券创造了更加便利化的条件,人民币债券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预计外资配置意愿将持续提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总额超过310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至2.61%,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2016年开始公布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的最高水平。

专家表示,人民币储备规模大幅提升,充分印证了中国经济金融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意味着外资配置空间更加广阔,这与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加速增长趋势保持一致。

常征认为,短期内中国债市仍将继续成为国际投资者配置资产的重要选择。全球金融市场避险情绪短期内难以回归常态,凭借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领先优势、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及不断增加的海内外市场需求等因素,境外机构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预期增强,这将从结构上支撑人民币资产对外资的吸引力。

“长期来看,随着债市持续简化管理及便利操作流程,外资入市便利性不断增强,配置意愿将持续走高。”常征预计,未来中国债市将迎来海外资金投资结构多元化发展和投资规模持续性稳步增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金融“活水”畅通实体经济血脉
下一篇:风光大基地更风光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