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暨《成长的烦恼》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经济学界的多位权威专家从收入分配、人口增长、产业政策、社会流动等角度出发,深入研讨在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及应对。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成长的烦恼”,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与历史上其他国家实现的现代化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这将是14亿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朱玲认为,尽管在平等分享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面临一定的现实障碍,农村劳动者及其家庭依然努力通过家庭分工、代际分工、劳动力转移来实现整个家庭的社会流动。这是经济理性的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如能排除这些障碍,发展潜力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指出,收入差距问题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自然解决,需要加大再分配力度。我国分配制度还存在很大政策空间,应在保证经济增长效益的前提下推动渐进改革。
座谈会上,与会学者从各自学科角度出发,剖析不同经济领域中“成长的烦恼”,并提出破解之道。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看来,进入新发展阶段,金融体系急需加强创新。此外,应改善金融监管,将监管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推动金融监管从“形式”走向“实质”。
“社保和福利制度方面‘成长的烦恼’,在于其筹资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目前我国的筹资水平做到了“尽力而为”,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保支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要重视筹资结构的时候了。未来需要加大商业化筹资力度,充分发挥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的支撑作用。
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十四五”期间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挥制造业的创新效应和产业关联,带动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