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动态看待电池扩产热潮

杨忠阳    2021-08-27 11:11:06    经济日报

新能源汽车的热销,带动了动力电池行业扩产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在内的国内电池企业,新增规划产能已达1100GWh,可供2200万辆车使用。以至于有不少人担忧,如此“大干快上”,会不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

如此担忧,并不意外。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等一系列问题,不仅阻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也会造成很大伤害。这样的教训,在浮法玻璃、钢铁、光伏等行业,我们都曾经历过,不可谓不深刻。

问题在于,判断一个产业是否产能过剩,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国际上常以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如果设备开工率超过90%则被认为是产能不足,而低于79%则被认为存在产能过剩。但对于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这样的评价指标可能并不适用。更何况,规划产能不等于实际产能。在现实生产活动中,企业常常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控产能落地的规模和速度。对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动态分析,切莫刻舟求剑。

产业竞争理论表明,适度产能过剩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充分竞争,而且有利于行业效率的提升和结构优化。事实上,这些规划产能基本上都是头部企业投资的高端产能。长期以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存在低端产能相对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很多家庭“标配”二轮、三轮的微型电动车,其电池还停留在“低端产能”层面,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存在着不足。如果在此轮扩产潮能通过高端产能的落地,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岂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

不得不说的是,目前动力电池主要有两大应用领域,不仅构成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而且也是储能市场的重要载体。作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化系统的关键,在实现“双碳”目标下,储能项目的加速上马,无疑对动力电池产能规模形成了强大支撑。因此,判断动力电池产能是否过剩,不仅需要考虑汽车市场的需求,还要考虑储能市场的增长空间。

当前我国在动力电池发展上已与日韩处在全球第一梯队,头部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今年上半年,虽然宁德时代产能规模暂时位居全球第一,但与韩国LG相比领先优势并不明显。而动力电池又是一个自带降价属性的品类,产能规模越大、成本越容易降低。现在全球头部电池企业都在拼命扩产,以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奠定自身在行业难以撼动的“王者地位”。从这一角度来看,对我国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奔跑”带来的扩产潮,更要有战略上的清醒认识。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汽车产品、供应链格局,以及产业和市场生态也在全面重塑。由于技术和产品力的不足,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我国每年生产的整车出口很少,大部分只能在国内销售。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由于我国已具备“全球比较优势”,当前整车出口比重越来越大,想象空间正在逐步打开。因此,衡量动力电池产能是否过剩,不仅需要考虑国内需求,更要有全球视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做好城市地下空间文章
下一篇:拿下匀泡剂这块“硬骨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