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清除消费隐性壁垒释放消费潜力

2021-04-22 16:02:02    中国商报

(记者 李远方)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在推动激发消费潜力方面,强调清除消费隐性壁垒。着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释放消费潜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对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汽车消费为例,尽管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但在稳定汽车消费、提振大宗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汽车零售额自去年7月开始连续6个月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下半年累计增长幅度达到10.6%,增速比上半年提升了25.8个百分点。

去年9月,文旅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以深化演出市场“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我国文旅市场加快复苏,今年清明节假期期间,全国多个景区门口大排“长龙”,酒店满房。清明小长假首日,三星堆博物馆达到15000人的最大游客承载量,创下历史新高。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传来政策利好。此次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推动各地区彻底清理违规设置的二手车迁入限制,放宽二手车经营条件。继续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范围,调整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也表示,在提升传统消费上,今年要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深化汽车流通“放管服”改革,鼓励开展汽车下乡和汽车、家电、家具以旧换新。

 

持续激发消费活力

去年以来,中央层面多次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回升和潜力释放,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当前达成的共识是:积极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依靠国内市场带动经济发展,既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必要之举,也是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表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产权清晰、公平竞争。而我国现在的市场环境还不能说是100%公平竞争,还存在一些歧视现象,具体包括所有制歧视、规模歧视、地域歧视和地方保护主义。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在放宽准入、鼓励公平竞争方面,我国还面临很多挑战。要进一步放宽技术产业准入,打破行政性垄断,像石油、天然气、通信、铁路、金融等领域,对于降低基础性成本有积极效应。同时还要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准入,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领域还可以继续放开。在对外资放开之前,首先要对内资放开。

在进一步推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此次意见明确,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清理规范口岸收费,减并港口收费项目,实行口岸收费项目目录清单制度。

 

进一步促消费升级

当前,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线上线下融合、智慧商店、移动支付、绿色共享等新模式蓬勃发展,品质化、个性化消费引领潮流。但如何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严鹏程表示,衣食住行需求是消费升级的主战场。今年要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限购城市适当增加号牌指标投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提出,推动消费升级首先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让更多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来。其次,要加快市场秩序的建立。除了最近比较受关注的反垄断之外,还需要关注不正当竞争,对于企业以极低价格促销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消费的“放管服”,消除消费者购买部分商品和服务受到的限制。

事实上,地方也已明确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促消费升级的新路径。如,广东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推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内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今年将围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开拓消费新增长点等,精准加力施策,进一步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严鹏程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金价今年一路下行 到了“抄底”的好时机了吗
下一篇:数字人民币加速推进 “花”样翻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