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立芳)备受关注的宅地“两集中”供应新规近日在多个城市陆续落地,根据各地目前已摆上“货架”的首批集中供地清单,房企将在4月-5月迎来今年第一波集中拿地大考。
业内人士认为,在重点城市推出“两集中”土地政策,一年三次集中卖地,改变了过去随机挂牌卖地的出让节奏,让各类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充分掌握信息,形成合理预期,有利于从土地供给侧落实“房住不炒”定位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决策部署。
多地公布首批供地清单
近日,多个城市公布了今年首批集中供地清单。
4月7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2021年首批57宗地块出让明细,计划于5月7日、5月8日两天集中出让;同日,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2021年住宅用地出让第一批次公告,共供应119宗住宅用地;4月6日,长沙发布今年首批土地供应信息,包含39宗涉住宅用地。
据中国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长春、广州、无锡、天津、北京、南京、长沙、重庆、杭州等九个城市公布了首批集中供地清单。根据已发布的公告,各地首批地块出让时间多集中在4月-5月,且部分城市首次出让地块数量在全年计划总数中占较大比重。也就是说,未来一个多月时间内全国重点城市将出现土地井喷潮。
今年2月底,“两集中”土地政策调整引发普遍关注。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要求各地进一步将住宅用地出让信息合理适度集中,重点城市要对住宅用地集中公告、集中供应。具体来看,所谓“两集中”,第一是集中发布出让公告,原则上发布出让公告全年不得超过三次,实际间隔时间和出让地块数量相对均衡;第二是集中组织出让活动。
据了解,网传的22个重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以及长沙、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合肥、沈阳、宁波、长春、天津、江苏无锡18个热点新一线、二线城市。
带来新的改变
北京房地产商会会长黎乃超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两集中”的土地供应政策是对控制房企融资的 “三道红线”和控制房贷规模的“两道红线”的延续,共同形成长效调控机制,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降低土地竞拍热度,引导市场合理回归。
多名业内人士认为,集中供地的政策调整,给开发商、地方政府以及购房者都将带来新的改变。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使土地供应规则更加明确,信息更加透明,一次性大量供地使得开发商的可选择性比较大,抢地情绪会明显下降。
“一次性出让多宗土地,便于资金充足的企业有计划地拿地,对于现金流充足、融资能力强的品牌企业是利好,而资金状况紧张的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继续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黎乃超表示。
易居克而瑞部门副总经理缪萌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集中供地考验房企的投资决策能力。规模大、融资成本低的大型房企有更多获取土地的机会,但对中小房企来说也并非利空:由于大量地块集中上市,中小房企有可能获得“捡漏”的机会。
作为供地方的地方政府,集中供地则对其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单次大批量供地前的大量工作流程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考虑所辖区内各个板块的量、价平衡,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缪萌表示。
对于购房者而言,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对记者表示,土地集中供应的结果就是项目集中面市,购房者可以有更多选择,对控制房价也有作用。
多项稳地价措施跟进
上述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负责人表示,今年在重点城市推出“两集中”土地政策的同时,继续鼓励各地探索限地价、竞配建、竞自持等稳地价措施。
中国商报记者发现,此次多个重点城市在地块出让公告中针对热点地块提出溢价率、竞价轮次和最高限价等稳控预案,引导住宅用地市场理性竞争。
例如,广州推出的某涉宅地块挂牌起始价为202054万元,挂牌出让价格设定最高限制地价为292979万元,竞买人的最高报价不超过最高限制地价的,按照价高者得原则确定竞得人,当报价达到最高限制地价后,竞买方式转为竞配建政府性房源(公共租赁住房)。
北京在此次集中供地中使用稳地价政策更为充分,实行“一地一策”,根据不同地块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土地竞买或房屋销售条件。制定的“政策工具箱”中包含了设定地价上限、竞政府共有产权份额、竞建高品质住宅、竞建人才公租房、竞企业自持房屋比例、执行差异化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制定优先购房顺序等,将房地产调控落实落细到每个地块。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还首次引入了房屋销售价格引导机制,按照区域土地级别,结合区域近三年在售新建商品住房价格综合测算区域房价,由住建和规自部门、区政府组成联席会,共同研究每一地块房屋销售价格指导意见,并在公告期对外告知,开发企业在土地竞买环节就提交房屋销售的价格承诺,将稳定房价由过去的预售环节引导前置到土地出让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