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嘉)2021年开年至今,种业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在多个重要场合受到了关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打好种业翻身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种业“卡脖子”难题究竟“卡”在哪儿?对种业从业者来说,这场翻身仗要怎么打?
种业“卡脖子”的症结在哪里
打好翻身仗,就要先解决种业“卡脖子”的问题。引来众多关注的种业究竟在什么地方被卡住了脖子?
在这场翻身仗中,农业种质资源是重中之重,也是被“卡脖子”的关键。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农业种质资源分为植物种质资源(如玉米、大豆等)和动物种质资源(如牛、猪、鸡等)。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我国种业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只有3%左右。但同时,差距也确实存在。比如玉米、大豆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甜椒、耐储番茄等种子还比较依赖国外进口;生猪的饲料转化率、奶牛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白羽肉鸡祖代种鸡也主要是靠进口。
在一些品种上,“洋种子”仍是主力。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数据,2019年,我国蔬菜种子进口2.24亿美元,占种子进口额的一半以上。西兰花种子进口依存度超过80%,甜菜和黑麦草种子对外依存度达到95%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种质资源的发展上还存在差距。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秀东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我们在对种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待加强,如许多种子好的性状基因被国外提前注册了专利,在保护期内我们是不能免费使用的,如果使用还要付高昂的专利费。另一方面,在商业化运行方面,种业技术也有待加强。如发现种子的好的性状后要迅速形成品种、商业化运行及生产力,但是目前我们的企业在这一方面跟前几大的种业跨国公司相比还是有不足的。”
被“卡脖子”最严重的是动物种质资源。在畜禽育种方面,进口种源仍居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小林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以猪为例,我国有70-80个猪的地方品种,但是目前大型的商业养殖场中外来的‘洋三元’居多。随着商业化程度的提高,目前行业内基本用‘洋三元’开展三元杂交,然后卖商品猪,而‘洋三元’的三个主要品种还处在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十年打好翻身仗
“我们现在确实有差距,但是这些是‘好不好、高质量’方面的差距。”在两会部长通道上,唐仁健表示,目前农业农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打好种业翻身仗行动方案,力求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重大突破。具体涉及保障种质资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抓好海南南繁基地和甘肃、四川等国家种子基地建设,管好种子市场等五个方面。其中,在种质资源方面,目前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在立项;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已经开建;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也将在今年9月份建成,建成后其保存能力可达150万份,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不少业内人士也在建言献策。其中,刘小林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首先我们要了解国际、国内种业发展的趋势,学习国外种业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我们自身对农产品的需求。其次,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组织力量进一步完成现有种质资源的普查登记工作,建立联合育种机制,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育种组织,真正把动物育种落到实处。
王秀东也表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原始创新。企业要适应市场规律,把有知识产权的种子品种迅速变成企业自己的品牌。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温思美表示,我国农作物种业育种创新和种业经营方面均存在明显短板,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不足、种业科技队伍不稳定、现代高效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种子企业实力弱、农作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急待加强。对此,他提出了几方面建议:设立长期稳定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研发专项,构建持续稳定的研发与共享体系; 落实和完善种质资源从业人员的相关待遇政策,加大优势科研单位和优势团队的研发投入;设立农作物现代高效育种体系研发专项资金;从政策层面探索建立有利于科企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构建全产业链、高效顺畅的产-供-销体系,通过后端产品拉前端种业,推动种业与产业的高效发展。
此外,在种子企业看来,我国种业发展空间大,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吴桂琴对记者表示:“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育种基础设施设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级上,这类装备在种业领域应用面较窄,还需要加强跨领域合作。其次,资源要素要聚焦,技术的研发应用要围绕我们自己培育的品种开展,包括高新技术的高效转化和颠覆性技术的应用探索,从而持续提高国产品种的竞争力。另外,种子从科研走到应用的环节中,企业最了解市场的需求,也希望企业能参与应用型研究中并发挥主导作用,实践‘以市场为导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育种理念。”
种子企业在行动
种子企业在这场翻身仗中至关重要。唐仁健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现在的种子企业还存在“小散弱”问题,今后要重振、要规范、要提升,要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企业是创新主体,也是和现实生产力接的最近的最后一公里,在市场、产品对种子品种的要求上,企业更敏感。从育种组合、形成品种、保护、突破及进入市场变成生产力,都需要企业推动。但是目前与世界排名靠前的种业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规模的和投入强度还有差距。” 王秀东表示。
我国种子企业在规模、自主研发能力上均有待提升。根据《2020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截至2019年底,我国种子企业有6393家,其中真正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却不超过100家。
种子企业也意识到了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于是纷纷集中向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力。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世界三大蛋鸡育种公司之一,目前已经自主培育出五个蛋鸡品种,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该公司副总裁吴桂琴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从整个种业发展来看,我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要集中力量干大事,统筹政产学研资源,适应国内产业特点,不能盲目去追国外的模式,尤其畜禽品种要针对我国的饮食习惯研发。目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还在发展过程中,在科技快速转化形成产品、给产品增加附加值、增强国产品种的竞争力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新希望集团也已开始生猪的选育工作,预计从今年年中开始,公司不会再外购种猪。新希望集团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在育种上,企业确实面临一些难题。首先是缺懂育种技术的农业高科技人才。再者缺数据,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企业之间数据也不互通,开展联合育种进度缓慢。目前行业内一些企业或因追求“短平快”发展,或因自身实力不够,缺乏长期投入持续攻关的财力和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