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莉)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被放在“六稳”“六保”任务之首。2020年,尽管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我国依然保持了就业大局的稳定。去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2%。而今年的就业目标任务也已明确——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目前正是“金三银四”招聘季,各地纷纷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平台,还有的地方打出稳就业“组合拳”,实打实的政策举措将持续为稳就业保驾护航。
各地招聘会促就业
春节后是人才需求的“井喷期”,也是求职者找工作的“黄金期”。为满足春节后用人单位集中招聘各类人才的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少地方紧锣密鼓召开大型春季招聘会。
3月7日,2021年重庆市首场超大型人才招聘会举行。共计637家企业参会,提供招聘岗位2.1万余个。中国汽车集团、长江电工工业集团、中机中联工程、利尔化学、重庆啤酒股份等近百家知名企业现场揽才,涉及大数据智能化、工业制造业、医药卫生、快消品等数十个行业。
3月6日,2021年甘肃省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上,237家优质单位集中揽才,提供就业岗位14980个,涉及建筑与工程、房地产开发、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主办方还举办“直播带岗”活动,吸引了诸多场外求职者的关注。当天,求职者通过线上线下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4173份,现场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1080份。
厦门也在不久前举办了2021年“春风行动”首场春季招聘会,共提供1.2万个岗位。据悉,下一步,厦门市总工会还将开展“送岗位·助力绿色发展”行动,运用工会各类网络平台,联合市劳动就业中心、职介中心等单位,采取线上与线下招聘相结合的方式,举办10场“春送岗位”招聘会,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助力企业发展。
人社部副部长李忠表示,春节之后已累计举办招聘会超过6000场次,累计发布岗位信息超过400万个。今年将继续开展全国性线上网络招聘活动、有序地开展线下招聘,组织城市联合招聘,加大行业企业特色专场招聘。
多种措施稳就业
去年受新冠疫情等多方面严重影响,就业形势严峻。但随着经济恢复和各项保就业政策的落地见效,去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预期目标。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新任务单该如何完成?
稳就业,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是中国稳就业政策的重要支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人民币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认为,这意味着财力更快到达基层,是对基层落实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减税降费是稳企业、保就业、促进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对2020年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不搞“急刹车”。
稳就业,要稳市场主体。“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结合中国经济恢复良好的背景,住宿业、旅游业、餐饮业将迎来恢复期;制造业、服务业甚至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可见就业岗位较为充足。
稳就业还要关注到重点群体。人社部表示,将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施分类精准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总规模预计909万人,下一步将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其中,将采取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多招用高校毕业生,同时保持公共部门岗位挖潜的力度,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稳定事业单位招聘、升学等各类渠道。还将通过学费补偿、高定工资档次、就业补贴等有含金量的支持举措,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服务,到教育医疗等急需人才的领域就业。重点对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等毕业生实施专项帮扶,发放求职创业补贴。
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如何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其中提到,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运用就业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
曾湘泉表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下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就业质量。质量就是收入,收入又影响消费,既而带动产业升级、实现良性循环,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业内人士表示,政策应当为就业质量的提高产生导向领航作用,如政府在利用优惠政策和扶持性贷款鼓励创业时,要加大对创业环境、社会保险、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帮扶;在利用财政资金补贴中小企业、维持其运转时,要在工作岗位质量、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方面加大监管和扶持力度;在对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时,要同时注重对于就业服务等中介机构的扶持,发挥好它们促进就业质量的桥梁作用。
如今,网约配送员、网络主播、全媒体运营人员、网络文学写手、电子竞技员、新兴互联网科技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新职业群体涌现。2019年以来,人社部发布了38个新职业。专家建议,应尽快完善针对新就业形态的准入管理制度,提高新业态劳动者的社会认可度和权益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