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从建筑工人成长为国际大赛获奖者,从产业工人成长为智能制造专利强者,从环卫工人成长为首席技师,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个代表用生动鲜活故事讲述了“工匠精神”在不同行业的内涵,呼吁为中国“智”造转型保驾护航,将激励更多劳动者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工地上砌墙数量越多,工钱也就越多。但作为一名“95后”建筑工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管理员邹彬却没这么做,“我第一次到工地上学砌墙的时候,只要觉得不美观就推倒重砌,引来工友笑话。现在想来,那就是我对‘工匠精神’的最初认识。”
如此坚持下去,到了2014年,邹彬得到公司内部建筑比赛砌筑组第一名,此后陆续参加了多个行业高级别竞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进入了国家集训队。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他获得了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
邹彬说,那一刻,自己对“工匠精神”又有了另外一层认识——要用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
今年两会上,邹彬建议加快推动农民工向新型技术产业工人转型,他特别向农民工兄弟姐妹们说:“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成长为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工匠精神”同样也体现在全国人大代表、一汽集团红旗工厂技术处首席技能师齐嵩宇身上。2004年以来,他一共有33项发明专利,获得了28项国家科技创新奖,被称为“生产线上的发明家”。
“技术创新无大小,只要有突破,就可以推动技术和产品质量提升。”齐嵩宇举例说,汽车车身由几千个零件焊接而成,其中电子压力焊占比96%。但这一工艺存在漏焊和开焊问题,成为困扰全球汽车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了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填补了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齐嵩宇表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在“代表通道”上呼吁,“希望国家出台更多的政策,开拓更大的创新舞台。让工人们发扬‘工匠精神’,把细节做到极致,为中国‘智’造转型保驾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也同样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从1993年起参加环卫工作至今,他先后实施技改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4项,解决技术难题和排除设备故障9000多个。
张金海表示,受儿时影响,他对水资源浪费非常心疼,抱着试试的态度,他多次钻研改进公共卫生间节水感应器设施,到目前,该感应器已更新到第四代,用水量已经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工作不分高低,只要奋斗,就会有收获。”张金海说,他从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慢慢成长为首席技师、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还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