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加速升级供应链 化解汽车产业“芯”事

2021-03-05 16:15:09    科技日报

汽车芯片供应紧张,令全球汽车制造商有些“头疼”。近日,福特、丰田等多家车企均公开表示,将通过减少生产来调节产能,以应对芯片供应问题。

我国是汽车生产和销售大国,车规级芯片对我国汽车产业带来的影响备受关注。风波之下,国内汽车产业面临怎样状况?如何维护供应链稳定?

 

汽车产业遇“芯”事

2020年底以来,芯片供应紧张问题持续发酵,全球汽车产业遭遇“芯”事。

福特汽车公司近期宣布,由于芯片短缺,预计一季度各类车型减产。丰田、本田等多家车企同样遇到芯片供应问题。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说,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半导体是支撑汽车“三化”升级的关键。当前,计算芯片、功率芯片、存储芯片等需求持续提升。其中,算力需求升级的周期从两年缩短至半年。

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欣介绍,汽车芯片从制程到性能等,囊括中端、高端等多个维度,生产通常有相当长的提前期。疫情导致2020年初起多家车企降低产量,芯片企业产品排期偏于保守,而后市场快速复苏带动需求短时间上升,导致供需失配。

汽车产业遇到的“芯”事,同样也有产业趋势的影响。

“未来,汽车是四个轮子上的计算机。”国产车规级AI芯片厂商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说,整车升级和行业“从油到电”的转变,让产业对芯片需求加速上升,一定程度上带来供应紧张。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此前表示,疫情带动了线上需求,不只是汽车芯片,全球主要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均出现产能紧张的情况。

 

“芯”事背后有启示

“芯”事带来启示。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董扬认为,全球汽车半导体供应链出现一定程度紧张,虽然目前看是市场原因引起的短期现象,但也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的长期问题。

“比如,我国汽车芯片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和整车产业规模占比相比,仍然很低。汽车芯片亟须大力发展,构建国内大循环。”他说。

记者了解到,常规而言,车厂不直接采购芯片,而是从一级供应商处采购内嵌芯片的主板。全球一级供应商数量有限且较为固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介绍,汽车半导体对性能要求严格,提高了行业门槛,也让半导体企业、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形成固定紧密的关系。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我国汽车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汽车芯片自主供给能力有待提升,产业发展依然存在短板。

芯片“风波”让整车企业对国内供应链需求意愿增强,也让国产汽车芯片企业意识到与市场终端的协同联动,加快开展产品认证、对接供需。

“国内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实力。车企和芯片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推动产业链的自主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供需协调工作的同时,对车规级芯片设计、生产,包括封装、测试等环节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稳定国内供应链。

 

发力供应链缓解供需紧张

当前,消费电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带动本土产业链各环节厂商成长。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1.5万家经营范围含“汽车”,同时包含“芯片、半导体”,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汽车芯片相关企业。2020年我国汽车芯片相关企业年注册量快速增长。以工商登记为准,2020年我国新增超5000家汽车芯片相关企业,比2019年上涨187.4%。

加快完善和升级供应链,不只是缓解供需紧张,更为了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2月26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和装备工业一司主办的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会上,由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和装备工业一司指导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编制的《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正式发布。《手册》收录了59家半导体企业的568款产品,覆盖计算芯片、控制芯片、功率芯片等10大类,还收录了26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1000条产品需求信息。

乔跃山表示,工信部将积极引导和支持汽车半导体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持续提升集成电路的供给能力。同时,通过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平台等方式加强供应链建设,加大产能调配力度,提升流通环节效率,为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陈士华认为,随着各项政策和企业相应举措显效,二季度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状况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年收入超千亿元后 新希望打算如何破解“猪芯片”难题
下一篇:锚定服务实体经济 多举措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