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广韬)哈尔滨大棚草莓迎来了采摘季,皑皑白雪映衬着红火的丰收年。清香味儿扑鼻而来,翠绿的叶子间点缀着鲜红的果实,映衬出乡村振兴的好日子。
小草莓带火乡村游
从春节到现在,哈尔滨市方正县德善乡德善村的草莓园一直“不打烊”,迎来了众多采摘客。这要归功于乡村“新农人”的本领和意识,他们不但能种好草莓,还能给草莓当“经纪人”,拍照片、录视频、给草莓包装形象、云端推广。
德善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村民祖祖辈辈种植水稻、玉米。脱贫攻坚战启动后,乡村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一直琢磨着如何转变种植结构,带动村民致富。
2019年,村里利用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建起了温室大棚,打造产权归属村集体的草莓种植园区——德善扶贫产业园。村干部带队赴辽宁丹东引进了2万株优质草莓苗,还专门从方正县城聘请了一位技术员传授技术。
2020年,草莓园大丰收,村民腰包鼓了,村集体收入增了。乡亲们都说:“日子就像成熟的草莓一样甜。”
脱贫只是开始,德善人没停下脚步。德善扶贫产业园正式升级为德善振兴产业园,也定下新发展目标:以草莓园为样本,开辟葡萄园、猕猴桃园、反季蔬菜园等特色种植园区,坚持“集体经济+信用”,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推动产业融合,做强休闲采摘游,切实增强富民强村产业支撑,奋力实现乡村振兴。
大棚挂满“振兴果”
正月初三(2月14日),哈尔滨市通河县通河镇桦树村的草莓园开园采摘了。第一批采摘者是小朋友,园主张月达表示,最先来的几个孩子当天免费吃,“大过年的就当剪彩了”。这可乐坏了孩子们,小家伙们嘴里吃着、手上忙着,一张张小嘴塞得鼓鼓的,提着采摘筐满园子跑。红草莓如同喜庆的红灯笼,被孩子们一个个收入筐中,丰收的喜庆为小乡村增添了别样红火。
桦树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几年前,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村里建起了温室产业园,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产业。在产业带动下,乡亲们都脱了贫。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从去年开始,部分温室开始尝试种植收益更高的反季草莓。
孩子们尝鲜的是桦树村草莓园第一茬果,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张月达说,为了从丹东引进草莓新品种,各级政府部门没少费心,尤其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帮了很大的忙。如今棚内草莓结果了,还抢上了春节上市“黄金期”,所有辛苦付出都没有白费。希望桦树村将来能成为“草莓村”,通过棚室产业带动,让全村乡亲都走上特色种植乡村振兴路。
草莓能人为乡亲打了样
春节期间,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街道办事处吉祥村的草莓也“如约”成熟,来采摘草莓的客人不断。园主崔胜男忙个不停,但她却越忙越高兴。“几个月没白挨累不说,草莓成熟赶上了大年,见到了回头钱,也帮乡亲们找到了致富路”。
去年,崔胜男承包了村里的五栋温室,不仅要自己赚钱,还要带动村里的脱贫户们增收。怎样利用好这几栋温室,种什么能多赚钱?经过调研,她决定种植草莓和圣女果。按照她的设计,秋天栽上苗,春节期间成熟上市能卖上好价。做足前期功课后,崔胜男从丹东买来了秧苗,草莓正好在春节期间成熟了。
草莓成熟后,崔胜男靠发朋友圈、大家口口相传出售。崔胜男介绍,地里用的都是自家制的有机发酵肥,草莓个头大、果皮薄、果汁多,还有奶香味,很受欢迎,没多久就打开了销路。有不少客户都是带着孩子来温室现场采摘,虽然价格不低,但客户更看好草莓的品质和孩子采摘的乐趣。
“今年第一次种草莓和圣女果,效果不错,为今后添了信心、积累了经验,也算带着脱贫户闯出了一条持续增收路。”崔胜男挺满意。
现在,采摘园为八户脱贫户提供了工作岗位,一年能干四五个月活,在家门口就能赚1万多元,还不耽误干家里农活。崔胜男表示,要把种草莓做成产业,让脱贫户的日子像成熟的草莓一样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