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5G赋能,工业互联网加速落地

康 朴     2021-02-08 10:51:10    人民日报海外版

工信部近日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到2023年将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打造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制造业企业迎来政策红利。那么,互联网与工业的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应用场景更广泛

曾经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如今在工业互联网技术助力下变得不一样了。上海某公司最近研发的电动自卸车,装有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传感器,能够自动运行、接收和执行云端服务器发来的指令,大大提升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无人车自动配料、AI(人工智能)图像质检……位于杭州的某光伏组件智能工厂感受到工业互联网带来的实惠。“得益于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支撑,企业提质增效,并实现高质量发展。”该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工厂每年在人工成本方面节省约5236万元,生产效率提高17.5%,增产约6亿元。

智能矿山、智慧工厂……通过连接大量工业设备“上云”、实现产业链各环节智能协同,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应用场景越来越广,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据统计,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约为3.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带动超过25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加速行业创新变革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指出,在工业互联网时代,物流、采购、仓储、生产、产品和服务等,将实现全要素的连接。5G网络的超大带宽、超低时延确保了海量数据毫秒级传输,确保要素资源的连接顺畅。

目前,5G已成为引领融合创新、激发新型信息消费的新动力,成为促进产业升级、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专家预测,到2035年,5G将带动全球各行业产出达到13.2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信息通信等行业产出增长将超过万亿美元。

“工业互联网是5G商用的主战场。”徐晓兰认为,5G和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有力驱动智能化制造。截至2020年底,中国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的5G基站总数超过3.2万个。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超过110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能源、医疗等30余个重点行业。

根据工信部数据,目前中国已建成具有较强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70个,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达4000万台(套)。工业互联网网络已覆盖全国300个城市、连接18万家工业企业,加速各行业的创新变革。随着以5G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将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安全问题须重视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认为,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将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

经过3年起步期的建设,到2020年中国已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工信部日前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业互联网迎重磅利好。可以预见,未来工业智能化进程有望加速。

地方层面,不少城市为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和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北京、上海、重庆、青岛、成都、长沙等城市密集谋划和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此外,多个行业头部企业也竞相展开新一轮布局,突破核心技术,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中小企业“上云”步伐。

工业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融合应用加速落地,但产业基础有待夯实,大量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仍需推进。要把5G和工业互联网的“加法”做好,安全问题尤须重视。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工业企业“上云”、工业产业链上下游加速协同,越来越多的工业行业设备、系统暴露在互联网上,安全风险不断增大。

“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更加注重数据驱动的安全。”某相关企业负责人说,这包括调整优化网络架构、增强主机安全防护、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防护体系等一系列举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春节前多部门频频部署 合力保供应稳物价
下一篇:七位首席会诊流动性:"稳"是主基调 不刻意针对资本市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