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报告显示家庭投资房产热情不减 你家财富投在哪儿?

2021-02-05 10:56:25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5日讯(记者 马常艳)疫情下,中国家庭的财富变动趋势是怎样的?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0年度)》显示,在去年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家庭就业情况明显好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富也稳步增长,家庭对下季度的财富和收入预期也均乐观,对未来一年的经济发展抱有信心。投资方面,家庭对房产投资热情依旧不减,计划购房家庭比例在逐季上升,尤其是高资产和多套房家庭。

 

家庭财富和收入预期较乐观

报告发现,稳定和持续增长的财富是中国家庭对抗疫情冲击的关键因素。2020年家庭财富增速快于收入增速,也好于工作稳定性恢复速度。但也要注意到,不同群体间存在分化,高收入家庭财富、收入及工作稳定性表现甚至好于疫前,低收入群体的表现堪忧。此外,职业分化明显,自由职业的经济恢复状况较弱。

从家庭财富水平变动情况看,高收入家庭财富状况良好,年收入在30万以上的家庭财富指数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20年第四季度达到132.1;年收入10万-30万家庭的财富指数在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向增长;年收入5-10万以上的家庭财富指数在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正向增长。低收入家庭财富状况不容乐观,年收入5万及以下家庭的财富指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从家庭收入水平变动情况看,年收入30万及以上家庭的收入水平持续增加;2020年三季度以来,年收入10-30万家庭的收入水平也开始正向增长;2020年四季度开始,年收入5-10万家庭的收入指数首超100,开始呈现增长趋势。年收入5万及以下家庭的收入指数从一季度的62.0增加到72.6,收入降幅逐渐缩小,但仍表现堪忧。

报告指出,影响家庭财富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四大类:住房资产、金融投资、工商业经营、可支配现金。金融投资和住房资产变动也是导致家庭财富减少的主要因素。根据测算,对财富减少的家庭来说,金融投资价值减少贡献了46.0%,住房资产减少贡献了33.4%,可支配现金减少贡献了19.2%。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总体来讲,预期家庭财富指数和预期收入变动指数都在逐季增加。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家庭对未来财富增速和收入增速均有较高的估计。2020年第四季度家庭的财富预期指数和收入预期指数分别达到了105.6和105.7,表明家庭对下季度的家庭财富预期和收入预期均较乐观。

 

家庭对房产投资热情不减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下家庭对房产投资热情不减。报告统计,计划购房的家庭比例在逐季增加。2020年第二季度有计划购房的家庭占比仅8.4%,第三季度这一比例增长到9.3%,至第四季度有11.6%的家庭计划购房。

按金融资产分组可以看出,高金融资产组家庭的计划购房比例明显增加。金融资产在100万以上的家庭,其计划购房比例相对最高,2020年二季度达到15.8%,且在逐季增加,四季度达到27.4%,增幅明显。

按房屋套数分组,看到多套房家庭的计划购房比例更高。总体来说,无房家庭中有计划购房的家庭占比较低,从2020年第二季度的7.2%上升到了第四季度的9.3%,但在各个季度都低于10%。而拥有三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中有计划购房的家庭占比较高,且增长较快,其比例从第二季度的12.0%上升到了第四季度的20.2%。

按城市分组,可以看出非一线城市的计划购房比例更高。六线城市各个季度的计划购房的家庭比例均高于其他城市,从2020年第二季度的9.8%增长到了第四季度的12.6%。一线城市中有购房计划的家庭占比较低,从第二季度的7.0%增长到了第四季度的10.0%。

甘犁提醒,需要警惕房产投机风险。“分布在多套房上的住房贷款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家庭的债务风险。要关注房子的居住属性而不是投资属性。”甘犁认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重心应从房产向金融资产转移,更有效地配置资产,让金融更好地支持民生服务。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持扩大内需 多地聚力促消费稳投资
下一篇:人民币升值是内外部环境变化市场反应 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