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到,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我国开始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有何亮点,又传递出哪些新信号?
关键词一:乡村振兴
据了解,此次会议对2021年的农村工作进行重点部署的同时,也给未来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把乡村振兴提到了重要位置。会议强调,脱贫攻坚之后,乡村振兴是历史性重大转折,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的一环,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提供老百姓生活必需的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优美的生存环境、城市发展的土地和生产资料等。
姜文来认为,各地一定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将农村工作重点放在乡村振兴上。
事实上,乡村振兴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自从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积极开展行动,谋划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已经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
乡村振兴是今后农村工作的总抓手。业内人士表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是各级干部对乡村振兴、三农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从政府工作层面上真正重视起来,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推进乡村振兴。其次是各个地方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突破口,把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施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最终使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民从产业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整个农村的发展变化,就是农业高效、农村宜居、农民富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关键词二:脱贫攻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而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从结果来看,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八年持续奋斗,我国已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了一番多,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
接下来的任务即是守住脱贫攻坚成果。此次会议强调,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包括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帮扶政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章元表示,我国已经战胜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但贫困户脱离贫困后的生产生活基础还要继续巩固,部分家庭可能还会因为遭受一些意外冲击而返贫,因此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巩固脱贫成果并织牢防止返贫的网就尤其重要。
同时,会议首次提出,要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五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对于这一提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不少贫困县脱贫之后,如果后续的各种政策落实没跟上的话,可能会重新回到贫困状态,因此需要在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关键词三:粮食安全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蝗灾等多重因素冲击下,全球粮食生产和供应链受阻,饥饿人数显著增多,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面对全球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会议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并首次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省委)书记也要负责。
(原标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哪些新信号)
“过去粮食安全主要是‘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今年提出要党政同责,书记也要负责,相当于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责任。”专家表示,此次会议从土地、农业科技、农民种粮积极性、党政同责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覆盖了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还回应了生猪生产、餐饮浪费等大家关心的问题,这些都是国家重视粮食安全的具体表现。
业内人士认为,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提升到“省长和书记双负责制”,对调动基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粮食安全作出具体部署,明确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而这两项内容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亦有体现。会议提到,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过去我们也强调耕地不能非农化,也不能过度非粮化,但实际生产中仍然存在一些占用优质良田搞建设的情况,现在明确党政同责也是针对现实中这些问题。”李国祥提到,基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我国要牢固农业技术的地位,发挥好农业压舱石的作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带动农业整体的科技进步。(依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