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正在推动消费升级。《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上海、广州、天津4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商圈发现,尽管疫情对服务业造成较大影响,但商圈和商户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加速转型升级,客流量恢复状况整体向好,彰显我国消费韧性和潜力。同时,市场主体的数字化改造、消费场景拓展、信心预期强化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商圈商家携手出招吸引客流
华熙LIVE·五棵松商圈位于北京西四环,记者近日来到这里,看到各种灯饰流光溢彩,滑冰场上孩子嬉闹声、商铺饭店音乐声、人流嘈杂声此起彼伏。记者来到“锅说一次”餐厅,被告知还需等位20桌。等位期间,记者来到“喜茶”想点一杯网红奶茶,下单小程序显示,前面还有45单正在制作中。“周末哪儿都得排队。”一名顾客说。
小大董华熙五棵松店店长季卫东说:“虽然门店受到疫情影响,但门店和商圈通过发放优惠券、活动推送等措施吸引客流,现在饭店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平均每天客流量三四百人。”
与华熙LIVE·五棵松侧重体育文化体验定位不同,2011年开业的天津佛罗伦萨小镇定位名品销售,200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年销售额40亿元以上。记者看到,顾客拎着大包小包穿梭于商铺之间。王女士刚买了一款挎包。“这款包原价要2万多元,这边能打三折,很划算。”威特集团董事长李学海介绍,一些中高端品牌的销量不降反增。
在广州,北京路步行街2000多年来都是广州城的中轴线,坐落6处千年遗址。走在北京路上,“一边观摩千年古道,一边逛繁华街区”,为游客带来独特感受。住在附近的广州市民李女士说,6月份疫情反复期间,北京路上商铺经营惨淡,但疫情过后很快就好转了。
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南京路上,“进博集市”成了市民游客“零距离”体验进博会的“网红打卡点”,也为海外客商试水进博新品提供了新渠道,第四届进博会期间日均客流超过1.5万人次。正在选购麦卢卡蜂蜜的饶先生说,自己从南昌来上海出差,逛南京路时看到“进博集市”立即被吸引。巴基斯坦商人哈比说,巴基斯坦盐灯仅上架半天就已全部售罄,最近一直在补货。
这四个商圈是一线城市消费状况的缩影。商圈管理者认为,从去年至今,随着疫苗接种广泛开展、防护措施不断完善,消费者更加从容冷静,每一次疫情造成的影响逐渐微小,“往往在防控形势稳定四五天后客流量就恢复了。”
老商圈焕发新活力
“孩经济”等成增长点
商圈数字化转型升级、青年人成消费主力、网红经济拉动等,在促进服务业恢复的同时,也折射出消费新趋势。
顺应时代转型升级,老商圈焕发新活力。走进上海南京路上的巴黎欧莱雅全球首家旗舰店,动态虚拟装置打造的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实景便呈现在眼前,在集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等多种“黑科技”于一身的互动屏幕前,几名年轻女性正排队体验虚拟试妆。“不用上脸就可以看到化妆效果,方便又卫生。”其中一名女士说。
巴黎欧莱雅折射出的是上海南京路转型升级的成果。2020年9月,全长约495米的南京路步行街东拓街区被点亮,引入不少旗舰店,带动整体路段能级提升,南京路变身新店、新品、新科技的“大舞台”。
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军。“现在的消费就是吸引年轻人。”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劲松说。
“35岁以下的年轻人消费能力很强。”华熙LIVE·五棵松南商事业部总经理康俊超说,今年以来,华熙商圈经过升级,客单价从120元提升至150元左右。李学海分析,“Z世代”(1995年-2009年出生)普遍为独生子女,消费能力较高,愿意为时尚产品付费,更注重精神满足感。
“千禧父母”出手大方,“孩经济”成增长点。几乎每个城市的主要商圈中,儿童亲子板块都不可或缺,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孩经济”成为消费增长点。
26岁的张女士是天津佛罗伦萨小镇商圈一家亲子餐厅的常客。“这里环境好,店员还帮忙带娃,我和孩子每周过来玩2个小时,一次消费300多元。”张女士说。
“打卡”成为必需品,网红经济提振消费。新雅粤菜馆是上海南京路上“排队大户”,新雅粤菜馆行政总厨黄任康说,菜馆每年都会推出新口味月饼,通过培育网红口味吸引“Z世代”。
疫情后,实体商户积极试水直播带货。“大家适应了线上线下一体,混合经营的状态。”蔡劲松说。佛罗伦萨小镇商圈的潮牌店铺NT Collection在疫情后开设了抖音账号,有2000多粉丝,每周周末晚上7-9点直播。“虽然每次直播平均下来只有50多人次观看,但每次都有15单左右的下单量,我们非常满意。”店长王坤说。
疫情等因素影响市场复苏
多举措提振市场信心
记者走访商圈了解到,尽管光景红火,但商户和管理者们担心,在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下,消费持续复苏仍面临压力。
一是担心疫情反复影响复苏进度。记者了解到,因为疫情防控压力,许多商业业态还是受到较大影响。华熙LIVE·五棵松一家餐厅店长介绍,2019年因为有大型赛事和文体活动拉动,餐厅高峰时期每天客流量可以达到六七百人,现在每天客流量还没有恢复到当时水平。一家商圈的负责人说:“按照防疫要求,商场的KTV一年12个月基本上关了10个月。”
天津佛罗伦萨小镇商圈定位是辐射京津冀地区,但受疫情影响,周边顾客难以跨区域消费,单纯靠本地消费拉动略显吃力。“周末上座率比较高,但平时客流量比较惨淡,如今属于亏本经营,有个月亏损了十几万元。”一家音乐餐厅的店长说。
二是担心线上转型空间有限,线下吸引力不足。记者走访看到,不少商圈中高端消费品牌门店数量占比低,客流量少。受访的一位消费者说:“我很少在国内专柜买东西,一款面霜,国内外价格能差好几百块钱,我一般都从网上找靠谱的代购购买。”受访商圈经营者和商户认为,疫情对线上消费拉动作用明显,相应地线下实体店生意受到挤压。不少商圈乃至门店转型意识不强,数字化改造程度不高,拉动客流作用有限。
三是担心“网红经济”挤出效应强,影响公平竞争。有商户反映,一些商铺、餐厅之所以客流量大,是通过请“网红”带货、“探店”达到给消费者“种草”吸引客流的目的。“他们都是专业团队,套路多、推广效果好。”这些商户担心,这会使得资金实力不那么强、无法请团队将自己打造成“网红”的小店铺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专家建议,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为龙头,以推动各地主要商圈经营为抓手,加快引进新兴消费模式,增强商圈市场动员能力和辐射范围,加大对商户扶持引导,帮助市场主体树立信心,巩固消费复苏势头。
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梁峰等建议,商圈主体可利用5G技术、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大范围推广的契机,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建设“数字商圈”,推进“云逛街”和“云消费”,通过线上消费促进线下再消费。
二是提供政策配套措施,扩充消费增量。各地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特色,聚焦品牌首发、传统文化等打造特色商圈。将商品消费与度假休闲、养老大健康、文化娱乐等产业进行联动,通过商品消费促进服务消费。适当放宽准入门槛,赋予更大免税服务范围和额度,满足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促进消费回流。
三是做好商圈服务平台,给予中小商户更多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鼓励商家打造以“小众精品+特色文化”为卖点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精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搭建数字商圈服务平台,发布各类商圈消费指数和消费趋势报告,为商家提供消费端的新动向和新需求,帮助其探索更大盈利空间。
(本稿由记者贾娜、吉宁、宋瑞、吴涛、周蕊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