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3%

“饭碗”端得牢 农民鼓腰包

常 钦    2021-12-13 09:59:27    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城乡融合发展,乡亲们的就业门路越来越广,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3%。富民产业持续壮大,创新创业热潮涌动,家门口的“饭碗”越来越多,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就业增收,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靠知识、靠技术勤劳致富,人生出彩的追梦故事不断上演。

 

家门口就业,农民干活有劲头,生活有奔头

冬闲人不闲。一大早,四川省通江县杨柏镇太平场村蓝莓产业园里,脱贫户刘远寿拿着锄头开始忙活,“摘完蓝莓,地力得跟上,这段时间要抓紧补肥。”

“家门口有钱挣,天天都是好日子!”56岁的刘远寿很要强,年轻时打过零工、搞过建筑,这两年回家照看孙子,他总想就近找份活干。

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牵线搭桥,刘远寿和老伴在蓝莓产业园干起了长期工。“顾家增收两不误,一年收入3万多元。”提起这份工作,刘远寿脸上露出了笑容。

产业园开发了蓝莓果干、果汁等深加工产品,产业链延伸,就业岗位更多了。在产业园长期务工的乡亲就有100多人,季节性务工的达240多人。

从园区下班后,刘远寿把手中的锄头换成扫把,清扫起村庄道路。“干保洁员,又多了份收入,还锻炼了身体,看着村里越来越美,心情也舒畅。”刘远寿说。

保洁员、护路员、巡河员、护林员……通江县整合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了5540个脱贫劳动力。“公益性岗位托起了脱贫群众稳稳的幸福。”通江县就业局局长张勇说。

促就业政策给力,家门口“饭碗”越来越多。“哒哒哒……”河北魏县前大磨乡怡怡爱心箱包微工厂里,电动缝纫机的声音不绝于耳。“家门口就能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这日子美得很!”刘屯村村民闫运英边干活边说。

厂房统一设计,提供项目推荐、技能培训等服务,魏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更多乡亲就地就业。其中,近百家箱包加工微工厂吸纳就业4000余人。“购置缝纫机有补贴,租赁厂房有补助,政策真是实打实!”微工厂负责人韩海超说,箱包厂有40多名工人,每月生产箱包1万多件。

干活有劲头,生活有奔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为乡村增加就业机会、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重大机遇。”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县域经济稳步增长,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朱启臻建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动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同时,做好技能培训,让产业振兴为农民提供更多“饭碗”。

 

一技在手,工作不愁,“饭碗”含金量更高了

“放线测量垂直度”“观察线位是否超标”……中建二局甘肃兰州万达城项目施工现场,一道道精密工序在高空开展,机械管理员毛国强正在对施工升降机进行检测。“手艺过硬,就能端稳饭碗。”作为中建集团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的首批学员,来自甘肃康乐县的毛国强靠着勤奋刻苦,不到一年时间,成长为项目管理人才。

“学到喜欢的技术,干着喜欢的工作,搁以前想都不敢想。”毛国强告诉记者,“之前跟着老乡在电子厂、汽修厂干活,可没个手艺干不长,也挣得不多。”

听说中建集团在康乐县开办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免费培训技术工人,毛国强第一时间报了名。“培训老师说,现在优秀技工短缺,收入不错,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技术。”毛国强没少下功夫,课堂上积极向老师请教,放学后查阅各种资料。

毛国强上班从早忙到晚,晚饭后又捧起书本学到深夜,终于拿到了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还通过了成人本科自学考试。有证在手,他的月收入“水涨船高”,超过了8000元。

毛国强坦言,现在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企业通过工地夜校、劳动竞赛等方式,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能拿奖励、获晋升,我下一个目标是拿下一级建造师证书。”最近,毛国强吃完晚饭就往职工书屋跑,正集中精力备考。

“城市是农民工就业重要蓄水池,市场需求在变化,产业在升级,城里就业机会不少,但也对农民工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朱启臻说,一方面,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吃香;另一方面,新需求催生新工种,育儿、护老、家政、快递骑手等成为不少农民工就业的新选择。

帮宝宝洗完澡,哄睡后,又钻进厨房准备起月子餐,山东省汶上县郭仓镇黄庄村村民王秀霞在城里当月嫂,一个月能挣6000元。“我在县里参加了月嫂培训班,一节课都没落下。”王秀霞顺利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在家政公司上起了班。“活好、心善,有秀霞姐在,我安心多了。”“宝妈”王丹说。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外出务工总量和收入水平实现双增长,外出劳动力总量达到1.83亿人、同比增长2%,月均收入达到4454元、同比增长10.4%。“下一步要通过深化区域间劳务协作、培育劳务品牌、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等办法,稳定和扩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朱启臻说。

 

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乡村澎湃新动能

“朋友们,又见面了!芭蕉芋、皂角米上新啦,快下单吧……”打开补光灯、铺好背景板,云南省腾冲市荷花镇甘蔗寨社区返乡青年蔺如喜,对着手机屏幕又开始了直播带货。一场直播下来,销售了1000多单。

甘蔗寨农特产品丰富,但地处偏远,销路一直打不开。“以前在外经商,一次回家探亲,看到网络信号好起来,快递车开进了村里,我就动了返乡创业的心思。”蔺如喜说。

说干就干。在政策的支持下,蔺如喜和几个年轻人牵头成立了立茵堂种植专业合作社,种起了芭蕉芋和草莓,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

“‘美丽乡村’四个字自带流量,电商产业大有可为。”蔺如喜说,合作社专门设立电商部,刚开始只有几十个客户观看,现在每场直播上万人次驻留,合作社每天发出1000多单快递包裹,甘蔗寨的山里货越来越俏了。

蔺如喜探索“网店+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打造电商产业链。截至今年9月底,合作社销售农产品730万元,其中电商销售额718万元,共给社员发放工资90余万元。合作社与村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乡亲们只管安心种养,不用再担心销路问题。“家门口领工资,自家的农产品不愁卖,日子越过越红火。”合作社社员段贵萍说。

甘蔗寨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立武说,下一步,将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利用电商打开销路,带动更多村民扩大皂角米等特产种植面积,增加收入。

创新创业热,农民增收多。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010万人,带动1900多万返乡留乡人员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平均每个返乡创业创新项目吸纳6.3人稳定就业、17.3人灵活就业,并通过采用契约式、分红式、股份式等联结方式,把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农村创新创业渐成热潮,下一步要从贷款、用地、用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指导,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新动能。”朱启臻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黑龙江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下一篇:陕西石泉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