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一年来,贵州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省党员干部“出列再入列”,在黔山贵水间描绘着富民兴黔的多彩新画卷。
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表示:“我们要像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样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如果不是有保险,我们全家又要回到过去了。”因丈夫常年患病、3个孩子上学,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观风海镇七里半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赵兰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脱贫之后,赵兰也因一场大病花费了近2万元,让刚脱贫的一家人面临巨大的返贫风险。今年7月,得益于政府购置的“防贫保”,保险公司给予赵兰理赔1.92万元,使其得以轻装上阵。
威宁曾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也是防止返贫任务最重的县。去年,该县针对因病、因学、因灾等“三类重点人群”容易致贫返贫的问题,为6.51万名有致贫返贫风险的群众购买了“防贫保”,筑起了阻断贫困的“截流闸”和“拦水坝”。
去年以来,贵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重点薄弱环节,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依托防贫监测信息平台进行精准快速识别,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予以帮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初冬时节,呵气成雾。在龙里县湾滩河镇园区村的坝子上,绿油油的豌豆苗苍翠欲滴、长势正旺。“我们都50多岁了,文化水平低,外出很难找到工作,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村民岳维英弯着腰采摘豌豆尖,不一会儿就是满满一筐,“手脚快的一天能挣100多元。”
近年来,湾滩河镇发挥土地平整、水源方便的优势,大力发展豌豆尖,成了远近闻名的“豌豆尖之乡”,为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稳定收入。
乡村振兴开新局,产业发展是关键。贵州省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把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多元增收。
如今,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格外精彩:辣椒产加销全国第一;茶叶、蓝莓、李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全省新建400个田间地头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点,对口帮扶城市建成138个贵州绿色农产品省外分销中心……
“这双草鞋做工精细,是我们社区年过花甲的老人家手工编织而成……”聚光灯下,23岁的秦娇娇坐在直播间,对着摄像头,流利地介绍着社区扶贫车间的产品。
从省外的师范院校毕业后,秦娇娇回到了紧挨县城的搬迁新家,做起了直播带货,月收入3000多元,“既能拓展扶贫车间产品的市场,帮助乡亲们增加收入,也能历练自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秦娇娇所在的惠民街道是贵州省织金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搬迁群众近5000户、2.24万人。为了让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织金县一方面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另一方面就近开办扶贫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弱劳力和因照顾孩子、老人而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提供工作机会,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早在2019年2月,贵州就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与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彻底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
去年以来,贵州省各级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组织还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就业培训、留守儿童关心、课外辅导等,帮助搬迁户快速由农民变市民,全面融入城市生活。贵州正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新华章。